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幼喪母,隨父讀書,二十余中秀才,四十中舉人,四十三中進士,所謂“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官封七品縣令,先后在山東范縣、濰縣做十一年縣令,為官清廉剛正,雖有機會以書畫師職務接近過東封泰山時的乾隆皇帝,終未進一步升遷,反而因大荒之年擅自開倉賑災,冒犯腐敗勢力而罷官返鄉(xiāng),離任時兩袖清風,惟圖書卷而已。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與鹽商富賈、文人墨客廣交至友。在當時作為鹽業(yè)碼頭的揚州形成了體現文人情致的書畫藝術群體“揚州八怪”的活動圈。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著稱,他是清代具有士大夫文人思想的畫家,與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高翔和汪士慎稱為“揚州八怪”,其為代表人物。著有《板橋全集》。他畫蘭竹,取法石濤、高其佩、徐渭,畫風“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絕倫”。其一生僅畫竹就長達五十多年,成就卓著。鄭板橋筆下的蘭竹,清新淡雅,自立新風。鄭板橋用“心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建立起新的藝術思想與理論體系,正如:“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云乎哉!”因此,從自然形態(tài)的竹子景象中得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啟示,用文人特有的藝術思想與情感,使“胸中之竹”借助于詩文、書畫、筆墨相互交融,轉化成“畫中之竹”的新的藝術思想,這是他對宋以來所追求的“胸有成竹”傳統文化認知所做的新的探索,并使這一藝術思想影響著當時和以后的繪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