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定牧師是大教堂圣詩班領唱人,他大女婿是巴徹斯特的會吏長——一個地位很高的教會職務,僅低于主教。其職務在于監(jiān)督各方教長,視察主教區(qū)各教會建筑物,負責教會產業(yè)修繕,襄助主教處理教會事務。在哈定牧師的大女兒與格倫雷博士(會吏長)結婚的幾個月后成為了大教堂圣詩班的領唱人。1434年一位富有的羊毛商人希拉姆先生,在遺囑里把他的希拉姆空地和希拉姆田地捐贈給教會來養(yǎng)活生于巴徹斯特的十二位衰老的梳羊毛人,并建造一座養(yǎng)老院供他們居住,附建一座適當寓所給一位院長居住,這位院長每年從以上土地所得里支取款項。由于這位先生對圣樂非常喜愛,就在遺囑里寫明大教堂圣詩班領唱人可以兼任養(yǎng)老院院長一職,只需獲得主教認可。有什么不行呢?格倫雷博士的父親就是主教。到了哈定牧師的時代,19世紀,這項捐贈價值持續(xù)增高,他每年能從這項職務獲得的收入是八百磅。而數量不變的十二個受益人每天是一先令六便士。哈定牧師的二女兒正與一位年輕外科大夫、銳意改革的波爾德先生談戀愛。這位年輕大夫認為一向誠實謙遜和藹的哈定牧師拿這么一大筆錢有失公允。作者說他是“專心致志矯正弊病和杜絕邪惡……自以為負有特殊的改革使命”說他有“丹東的熱情和自信”。他挑動十二個受益人讓他們認為哈定拿那么多不合理,他們自己可以從希拉姆產業(yè)中獲得一百磅。波爾德先生請了律師,格倫雷博士也請了律師,兩廂都在準備就要大打出手。然而作者影射泰晤士報的朱庇特報出手了,無情抨擊教會的種種貪得無厭。哈定牧師忍受不了辭了職。他搬出了院長寓所。十二位受益人每日真誠細致的陪伴者關懷者沒有了,除了一位頭腦清晰一直站在哈定先生這邊的班斯先生,其他人的結局都很孤獨憂郁。哈定牧師到底該不該拿那么多錢?希拉姆先生把他的地產及其地產受益捐贈給了教會,委托教會建一座養(yǎng)老院,那么地產和養(yǎng)老院都屬于教會。十二位受益人所得與院長所得差距巨大是這部作品矛盾的焦點。從財產關系上看,十二位受益人不是繼承人,哈定先生也不是,他甚至不是管理人,管理人是教會,具體落實在是格倫雷博士身上。那么哈定先生到底是否應該拿那么多錢呢?他每日滿有恩慈忍耐充滿愛心陪伴十二位受益人,一年該得多少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