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zhàn)期間,美國青年拉里的戰(zhàn)友為了營救他而犧牲,這一經歷徹底改變了拉里的思想,他開始展開內心的追問:既然世間有善,為何惡亦相生?戰(zhàn)后他執(zhí)拗地追尋答案,先是到巴黎攻讀哲學,之后來到波恩的一所修道院,然而基督教義沒能為他提供滿意的回答,于是他去了西班牙,試圖通過藝術尋求到人生的真諦。無果后,又跑到印度,在那里待了五年,最后才從印度的宗教里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刀鋒》是毛姆出版于1944年的長篇作品,以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為原型,深刻地展現了西方整整一代知識分子對生存意義上下求索的心路歷程,呈現出一戰(zhàn)后西方世界的生活圖景,從美國到歐洲、印度,從巴黎、倫敦到芝加哥、紐約,從城市到海濱,從上流社會到社會底層,作者在廣闊的地域與社會背景下,為我們提供了一組組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