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 1
導 言 西潮東漸與舊學新知 …………………………………………… 5
一 學術轉型與兩代人的貢獻 ……………………………………… 6
二 “西潮”“古學”與“新知” ……………………………………… 13
三 走向專門家之路 ……………………………………………… 18
四 章、胡交誼及其象征意義 ……………………………………… 25
第一章 求是與致用 …………………………………………………… 28
一 “學在求是,不以致用” ………………………………………… 29
二 “殫精考索”與“興起幽情” …………………………………… 44
三 理器之分與真俗之辨 ………………………………………… 55
第二章 官學與私學 …………………………………………………… 66
一 “勸學”與“學隱” ……………………………………………… 67
二 “學在民間”之自信 …………………………………………… 79
三 書院講學的魅力 ……………………………………………… 90
四 “救學弊”與“扶微業(yè)” ………………………………………… 99
第三章 學術與政治 …………………………………………………… 107
一 參政與回向 …………………………………………………… 108
二 “保國”或“著書”……………………………………………… 117
三 講學復議政 …………………………………………………… 128
第四章 專家與通人 …………………………………………………… 143
一 古老命題的現(xiàn)代詮釋 ………………………………………… 144
二 “具有廣博學識”的專家 ……………………………………… 149
三 “博學的人”與“國人導師”…………………………………… 157
四 從“開山斧”到“繡花針”……………………………………… 162
第五章 作為新范式的文學史研究 …………………………………… 169
一 從“大膽假設”到“小心求證”………………………………… 171
二 雙線文學觀念 ………………………………………………… 178
三 歷史演進法 …………………………………………………… 188
四 《紅樓夢》自傳說 ……………………………………………… 197
五 整理國故思潮 ………………………………………………… 208
第六章 關于經學、子學方法之爭 …………………………………… 216
一 “治學方法上的根本問題” …………………………………… 216
二 《莊子》的挑戰(zhàn) ………………………………………………… 219
三 清儒之得失 …………………………………………………… 224
四 章、胡之戴震論 ……………………………………………… 228
五 對于“漢學”的推崇與超越 …………………………………… 233
六 以西學剪裁中國文化? ……………………………………… 240
第七章 晚清志士的游俠心態(tài) ………………………………………… 246
一 游俠之“逍遙法外” …………………………………………… 246
二 “中國之武士道” ……………………………………………… 253
三 對于流血的崇拜 ……………………………………………… 259
四 暗殺風潮之鼓吹 ……………………………………………… 265
五 聯(lián)絡會黨的策略 ……………………………………………… 273
六 大小傳統(tǒng)之溝通 ……………………………………………… 278
附 錄 自立門戶與徑行獨往———章太炎的學術品格 ……………… 286
第八章 現(xiàn)代中國的“魏晉風度”與“六朝散文”……………………… 294
一 被壓抑的“文藝復興” ………………………………………… 296
二 逐漸清晰的文學史圖像 ……………………………………… 307
三 師心使氣與把酒賞菊 ………………………………………… 318
四 亂世中的“思想通達” ………………………………………… 332
五 “謬種”與“妖孽”的不同命運………………………………… 342
六 千年文脈之接續(xù) ……………………………………………… 351
第九章 現(xiàn)代中國學者的自我陳述 …………………………………… 361
一 學者為何自述 ………………………………………………… 363
二 自傳與自定年譜 ……………………………………………… 371
三 “我與我的世界” ……………………………………………… 378
四 “詩與真”的抉擇 ……………………………………………… 384
五 “懺悔錄”之失落 ……………………………………………… 391
六 “朝花夕拾”與“師友雜憶”…………………………………… 399
主要參考書目 …………………………………………………………… 407
人名索引 ………………………………………………………………… 420
書名、篇名索引 ………………………………………………………… 434
后 記 ……………………………………………………………………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