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1890年(光緒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發(fā)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于1911年稱病歸里。其后長期以寫作和在小學教書為生??谷諔?zhàn)爭爆發(fā),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輾轉避難,顛沛流離,逝世于抗戰(zhàn)勝利前夕。 清朝末年,嚴復、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說的巨大社會教化作用,企圖借小說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流亡海外,創(chuàng)辦《新小說》雜志,提倡“小說界革命”。自此,小說受到靠前的重視,包括“歷史演義”在內的各種小說風起云涌。許廑父(1891-1953),名與澄,字棄疾,又字一廠(庵ān),別署顏五郎,蕭山浦沿許家里村人。幼入私塾,曾就讀于杭州宗文中學(現(xiàn)杭十中),上海中國公學。1920年,為粵督莫榮新的秘書,后抵滬,由《民權報》主筆何海鳴推薦,靠寫作為生,在文壇初露頭角,尤以《八仙得道傳》出名。后又主編《小說日報》。1929年受會文堂書局之邀,續(xù)編蔡東藩未盡的《民國通俗演義》后兩集。1930年返杭州就任《東南日報》副主編。1931年浙江商學社成立,許接辦《浙江商報》。抗戰(zhàn)時期,曾任浙江茶葉運銷處主任,浙江省建設廳廳長秘書等職。1953年病逝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