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發(fā)生在盛唐時期的一樁“學術腐敗案
1.1 朝野之間:“《大衍》寫《九執(zhí)》”一案中的“人際關系現(xiàn)場”
1.2 “唐梵參會”:“《大衍》寫《九執(zhí)》”一案中的“學術現(xiàn)場”
1.3 “較靈臺候簿”:案件的判決及結果解讀
第二章 唐代域外天文學來華的中外交流大背景
2.1 佛教來華之路徑
2.2 佛經的翻譯和佛經天文學來華
2.3 密教經典的翻譯與唐代域外天文學的輸入
第三章 唐代密教經典中的天文學
3.1 密教經典中的星宿體系
3.2 密教經典中的時節(jié)、歷日和晝夜時分
3.3 密教經典中的日月交食
3.4 密教經典中的五星和七曜
3.5 密教經典中的羅睺、計都和九執(zhí)
3.6 密教經典中的行星歷表
第四章 唐代的域外星歷表:以《七嚯攮災訣》中的數(shù)理天文表為中心
4.1 《七曜攘災訣》之版本流傳和文本結構
4.2 《七曜攘災訣》中的天球坐標系和歷日紀年
4.3 《七曜攘災訣》中的行星知識
4.4 《七曜攘災訣》中的行星歷表
4.5 《七曜攘災訣》中的羅喉、計都歷表
4.6 《七曜攘災訣》中的天文學知識溯源
第五章 唐代的印度星占術:以《梵天火羅九曜》為代表
5.1 《梵天火羅九曜》釋名
5.2 《梵天火羅九曜》的內容構成
5.3 《梵天火羅九曜》中的羅喉與計都
5.4 幾點結論和討論
第六章 “五通仙人”與《九執(zhí)歷》傳承
6.1 對“五通仙人”的已有釋讀
6.2 漢譯佛經中的“五通仙人”
6.3 “五通仙人”、婆羅門教與天文學
6.4 “梵天所造”之真意
6.5 余論
第七章 唐代民間小歷《符天歷》和印度近距歷元來華
7.1 印度近距歷元概念之來華及其影響
7.2 近距歷元遭受排斥的原因
7.3 《符天歷》的歷元問題
7.4 《符天歷》歷元的確切日期
7.5 傳世星命書、出土歷日資料中的積日和《符天歷》歷元
7.6 《星學大成》所載十一曜行度算法中的積日和《符天歷》歷元
7.7 《九執(zhí)歷》的積日算法與《符天歷》歷元
第八章 唐代外來天文概念羅喉、計都的漢化和含義變遷
8.1 中國本土文化對羅喉、計都的吸收和排斥
8.2 唐宋之際道教典籍中的九曜和十一曜
8.3 十一曜源自《聿斯經》置疑
8.4 醮儀、崇道、術士、歷算家和十一曜的傳播
8.5 質疑“四余”和刪除紫氣
第九章 余論:唐代外來天文學的本土影響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