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論
1.1 選題緣起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2.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及有待深入研究之處
1.4.1 創(chuàng)新之處
1.4.2 有待深入研究之處
2 幸福社會理論的歷史考察
2.1 西方幸福社會理論
2.1.1 古希臘羅馬時代柏拉圖的“幸福城邦
2.1.2 中世紀封建社會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上帝之城
2.1.3 近代資本主義時期以伏爾泰為代表的“黃金國
2.2 中國幸福社會理論
2.2.1 “五福論”、孔子的“大同世界”與孟子的“小康社會
2.2.2 以宗法倫理為主要特征的幸福社會
2.2.3 孫中山“民族、民權、民生”的大同社會的幸?;镁?br />2.3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形成
2.3.1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探索
2.3.2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深化
2.3.3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成熟
3 馬克思、恩格斯對影響幸福社會的基本要素的分析
3.1 異化勞動:影響幸福社會的經濟基礎
3.1.1 馬克思對異化勞動批判的四個維度
3.1.2 異化勞動對幸福社會的影響
3.2 正義:影響幸福社會的政治環(huán)境
3.2.1 馬克思、恩格斯的正義觀
3.2.2 正義對幸福社會的影響
3.3 自然生態(tài):影響幸福社會的外部條件
3.3.1 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態(tài)觀
3.3.2 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幸福社會的影響
4 馬克思、恩格斯對構建幸福社會的條件與途徑的探索
4.1 幸福社會的實現(xiàn)條件
4.1.1 物質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
4.1.2 社會的高度和諧
4.1.3 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4.2 幸福社會的實現(xiàn)途徑
4.2.1 無產階級革命鏟除雇傭勞動制度
4.2.2 奪取政權之后的民主建設
4.2.3 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解
5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內涵與特征
5.1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內涵
5.1.1 帶著愉快心情自愿進行的聯(lián)合勞動
5.1.2 消滅貧窮與富有對立的普遍的幸福
5.1.3 自由、平等、博愛在更高形式上的復活
5.2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特征
5.2.1 批判性與建構性的統(tǒng)一
5.2.2 繼承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
5.2.3 整體性與階段性的統(tǒng)一
6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中國化歷程
6.1 幸福社會建設走進社會主義時代
6.1.1 “社會主義時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時代
6.1.2 “有計劃地建設自由幸福的新生活
6.1.3 “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
6.2 幸福社會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6.2.1 發(fā)展生產力是幸福社會的根本前提
6.2.2 共同富裕是幸福社會的本質要求
6.2.3 堅持社會主義是幸福社會的基礎
6.3 幸福社會建設走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6.3.1 將黨的建設偉大工程與幸福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6.3.2 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幸福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6.4 科學發(fā)展觀的幸福社會建設意蘊
6.4.1 和諧社會是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幸福的和諧社會
6.4.2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構建幸福社會
6.5 新時代幸福社會構建的理論坐標
6.5.1 幸福社會構建重要論述的人民中心論向度
6.5.2 幸福社會構建重要論述的美好生活向度
6.5.3 幸福社會構建重要論述的民生幸福向度
7 馬克思恩格斯幸福社會理論的當代價值
7.1 對幸福經濟建設的啟示
7.1.1 經濟轉型:從效率經濟轉向幸福經濟
7.1.2 推進企業(yè)責任運動
7.1.3 追求時間財富
7.2 對幸福政治建設的啟示
7.2.1 更加注重公平,推進幸福中國建設
7.2.2 堅持公共政策的幸福導向,激發(fā)政治參與熱情
7.3 對幸福生態(tài)建設的啟示
7.3.1 倡導幸福轉型:幸福生態(tài)建設的觀念維度
7.3.2 推動綠色發(fā)展:幸福生態(tài)建設的實踐維度
7.3.3 從“經濟人”到“幸福人”的轉型:幸福生態(tài)建設的主體維度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本書作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