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從局部到整體5G系統(tǒng)觀

從局部到整體5G系統(tǒng)觀

從局部到整體5G系統(tǒng)觀

定 價:¥199.00

作 者: 張晨璐,vivo通信研究院 著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國之重器出版工程-5G叢書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5523563 出版時間: 2019-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546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3GPP R15 5G系統(tǒng)設計中涉及的關鍵技術和對應的國際技術標準,主要內容涉及物理層、接入網高層(MAC層、RLC層、PDCP層、SDAP層和RRC層)、接口(Xn、N2等)和核心網技術。為了降低5G學習門檻,本書引入大量技術間、系統(tǒng)間和協(xié)議層間的整理和分析,給讀者一個端到端、全程、全網的系統(tǒng)視野。本書每部分的論述既自成體系又前后呼應,而對于技術本身的描述也不單單闡述技術“是什么”,還思考了“為什么”;同時還將單點技術放在系統(tǒng)中進行端到端的打通,使讀者可以全方位地理解和系統(tǒng)性地思考,建立系統(tǒng)觀概念。本書的讀者對象可覆蓋通信領域研究、開發(fā)、系統(tǒng)設計、網絡運營等相關人員,同時,本書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關專業(yè)的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張晨璐維沃(vivo)移動通信有限公司通信研究院(深圳)總監(jiān)、團隊負責人,重慶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科技廳、深圳市科技創(chuàng)新委員會、深圳市人力資源與保障局技術專家,美國培訓認證協(xié)會(AACTP)認證培訓師。畢業(yè)于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從事3GPP 4G、5G移動通信標準化工作11年,對物理層技術、L2和核心網技術有較深入的理解。曾牽頭或參與“IMT-Advanced中繼技術研究”“5G產品研發(fā)規(guī)模試驗”等10余個國家、省市級的科技專項;牽頭國家IMT-2020(5G)推進組終端直通技術(TDCT)“業(yè)務連續(xù)性子課題”研究并負責國家5G技術報告相關章節(jié)的撰寫工作。申請4G、5G技術發(fā)明專利100余項,曾獲“中國專利獎”。

圖書目錄

第 1章 通信的演進與驅動力001
1.1 通信的前世今生002
1.1.1 古代通信:一切靠“吼”的時代003
1.1.2 近代通信:給通信插上“電”的翅膀005
1.1.3 “移動”給通信帶來新生008
1.2 通信“進化論”011
1.2.1 通信技術“進化”的材料:基礎科學的進步012
1.2.2 通信技術“進化”的溫床:研究和標準化組織014
1.2.3 通信技術“進化”的方向和動力:不斷涌現的用戶需求016
1.3 新場景、新思維:5G新愿景017
1.3.1 5G三大典型應用場景019
1.3.2 5G關鍵性能指標022
1.3.3 5G標準化進程024
【系統(tǒng)觀1】通信系統(tǒng)功能分解025
第 2章 從LTE中領悟到的演進需求037
2.1 LTE系統(tǒng)標準化歷史039
2.2 LTE網絡架構040
2.2.1 LTE接入網、核心網網絡架構與演進需求040
2.2.2 LTE協(xié)議棧架構045
2.3 LTE關鍵技術簡述與演進需求047
2.3.1 LTE多址技術與演進需求048
2.3.2 LTE物理幀結構與演進需求049
2.3.3 LTE物理資源與演進需求054
2.3.4 LTE HARQ技術與演進需求056
2.4 LTE與5G NR的功能比較058
第3章 5G系統(tǒng)架構與特征063
3.1 宏觀角度:5G核心網架構064
3.1.1 5G核心網概述064
3.1.2 5G核心網架構的“核心亮點”:基于服務的網絡架構068
3.2 宏觀角度:5G接入網架構073
3.2.1 5G接入網概述073
3.2.2 5G接入網架構的“核心亮點”:多連接075
3.3 微觀角度:5G協(xié)議棧結構079
【系統(tǒng)觀2】LTE協(xié)議棧與OSI七層、TCP IP四層模型081
第4章 系統(tǒng)靈魂:RAN1物理層規(guī)范087
4.1 物理層標準進展與規(guī)范架構088
4.2 5G NR物理層傳輸資源結構089
4.2.1 時域資源:幀、時隙和OFDM符號089
【系統(tǒng)觀3】Mini-Slot與自包含子幀094
4.2.2 頻域資源:NR資源網格096
4.2.3 上下行資源配置100
4.2.4 BWP105
4.2.5 補充上行108
【系統(tǒng)觀4】從宏觀到微觀:時頻資源110
4.3 從開機到初始接入111
4.3.1 “小白”的行為:同步和系統(tǒng)信息塊(SSB)接收112
4.3.2 額外信息接收121
【系統(tǒng)觀5】同步、系統(tǒng)信息接收整體流程130
4.3.3 連通控制面的“橋梁”:隨機接入131
【系統(tǒng)觀6】隨機接入過程系統(tǒng)理解139
【系統(tǒng)觀7】初始接入過程系統(tǒng)理解145
4.4 從業(yè)務觸發(fā)到數據傳輸148
4.4.1 你在哪里:尋呼148
【系統(tǒng)觀8】尋呼高層信令與流程155
4.4.2 物理層下行控制信道(PDCCH)156
4.4.3 行動有章法:共享信道(PDSCH PUSCH)175
4.4.4 上行控制信道(PUCCH)194
4.5 傳輸和移動性的保障:5G參考信號199
4.5.1 信道狀態(tài)信息參考信號(CSI-RS)202
【系統(tǒng)觀9】CSI-RS的RRC參數配置214
【系統(tǒng)觀10】RRM測量與高層配置215
4.5.2 解調參考信號(DMRS)218
【系統(tǒng)觀11】PDSCH資源分配與DMRS映射224
4.5.3 相位跟蹤參考信號(PTRS)230
4.5.4 上行探測參考信號(SRS)232
【系統(tǒng)觀12】LTE與NR參考信號和同步信號功能的比較234
4.6 應對高頻之變:波束管理236
4.6.1 初始接入過程中的波束掃描和配對237
4.6.2 波束調整240
4.6.3 波束指示和TCI242
4.6.4 波束恢復243
第5章 系統(tǒng)大腦:RAN2接入網高層規(guī)范247
5.1 接入網高層標準進展與規(guī)范結構248
5.2 為空口“定制”的L2:MAC、RLC、 PDCP和SDAP子層250
5.2.1 系統(tǒng)的“調度師”:MAC子層250
【系統(tǒng)觀13】邏輯信道、傳輸信道和物理信道258
【系統(tǒng)觀14】5G信令體系(UE相關)273
5.2.2 系統(tǒng)的“快遞打包員”:RLC子層275
5.2.3 系統(tǒng)的“防火墻”:PDCP子層294
5.2.4 系統(tǒng)的“需求對接員”:SDAP子層307
【系統(tǒng)觀15】無線承載:SRB和DRB311
5.3 系統(tǒng)的“大腦”:RRC層315
5.3.1 RRC概述315
5.3.2 小區(qū)特定(Cell-Specific)的初始配置:系統(tǒng)信息318
5.3.3 直接控制與性能優(yōu)化:RRC流程與消息323
【系統(tǒng)觀16】RRC建立、重建與恢復流程的差異和聯系329
【系統(tǒng)觀17】與RRC重配關聯的其他動作332
5.3.4 RRC非激活態(tài)334
【系統(tǒng)觀18】RNA、RA、TA與RAN尋呼、CN尋呼340
5.3.5 移動性和連接管理的“起點”:測量管理343
5.3.6 無線鏈路監(jiān)控(RLM)和無線鏈路失?。≧LF)350
5.3.7 移動性管理:小區(qū)選擇與重選353
5.3.8 移動性管理:切換363
5.3.9 UE能力信息371
【系統(tǒng)觀19】用戶行為背后的協(xié)議動作373
第6章 從用戶走向網絡:RAN3 NG-RAN接口規(guī)范377
6.1 接入網與核心網的橋梁:NG接口379
6.1.1 NG接口概述379
6.1.2 重要的N2消息舉例384
6.2 接入網內線:Xn接口387
6.2.1 Xn接口概述387
6.2.2 重要Xn消息舉例390
6.3 5G新增接口:F1接口391
【系統(tǒng)觀20】F1信令與RRC、N2串聯395
6.4 5G新增接口:E1接口397
【系統(tǒng)觀21】E1信令與RRC、N2、F1信令串聯399
第7章 業(yè)務創(chuàng)新“孵化器”:5G核心網規(guī)范401
7.1 核心網標準進展與規(guī)范結構403
7.2 系統(tǒng)的“多面手”:服務質量體系405
7.2.1 QoS在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的演變405
7.2.2 5GC QoS體系407
【系統(tǒng)觀22】接入網QoS框架419
【系統(tǒng)觀23】QoS模型在底層的實現422
7.3 從“物理網絡”到“邏輯網絡”:網絡切片【多樣性】424
7.3.1 為何“切”424
7.3.2 如何“切”426
【系統(tǒng)觀24】網絡切片與QoS框架比較434
7.4 核心網的第 一個動作:注冊管理436
7.4.1 注冊管理概況436
7.4.2 5GC注冊流程439
【系統(tǒng)觀25】LTE附著和5GC注冊的區(qū)別447
【系統(tǒng)觀26】不同注冊場景分析448
7.5 5GC連接管理與接入控制450
7.5.1 連接管理450
7.5.2 網絡接入控制453
7.6 按需定制:移動性管理功能460
7.6.1 定制所需:移動性限制【多樣性】461
7.6.2 為大數據而生:移動圖案(Mobility Pattern)464
7.6.3 為物聯網而生:MICO模式【節(jié)能】【多樣性】464
7.6.4 可達性管理466
【系統(tǒng)觀27】5G移動性“按需定制能力”系統(tǒng)理解468
7.7 會話管理功能470
【系統(tǒng)觀28】5GC與EPC功能比較471
7.7.1 會話管理概述473
7.7.2 5GC的會話管理關鍵特征475
7.7.3 5G會話管理過程485
7.8 5G和其他系統(tǒng)的互操作488
7.8.1 3GPP和非3GPP接入網支持【高密度】488
7.8.2 5G和LTE互操作490
【系統(tǒng)觀29】新能力孵化的新服務495
附錄 【系統(tǒng)觀】全局整理499
附錄A 5G“超能力”是如何煉成的:5G新功能與能力總結499
附錄B 5G各類標識符512
附錄C 5G重要概念整理539
參考文獻545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