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論文集》,是中國國內*部專門發(fā)表建筑史研究論文的學術叢書,由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于1964年,本書為第40輯。本輯共收入論文14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技術、中國城市史、古典園林、鄉(xiāng)土建筑、地域建筑文化、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護、現(xiàn)代建筑理論等領域。喻夢哲的論文探討了西安戶縣草堂寺內的鳩摩羅什舍利塔的建造背景和藝術特征;賈?B、李競揚的論文詳細論述了高平游仙寺的營建歷史;祝筍、張鈺晨、劉夏彬的論文分析了武當山元、明、清時期官式建筑須彌座的演變過程;榮幸、楊菁、劉鵬鵬的論文探討復原了沈陽故宮西路文溯閣的內檐裝修與陳設設計;王丹青、劉暢的論文分析了故宮藏請神位龍亭大木結構油飾彩畫的色彩規(guī)律和構造疊壓關系;王南的論文探討了中國古代都城規(guī)劃與宮殿建筑群布局的基本構圖比例;《 考評》一文介紹闡釋了此書對于研究佛阿拉城的價值和意義;《明末南京秦淮河房小考》一文考證了明末內秦淮兩岸河房的分布、布局和功用等;《無錫近代秦毓鎏佚園探析》以佚園為例,討論了無錫傳統(tǒng)園林在近代的延續(xù);張奕、周潼的論文深入闡述了廬陵民居插梁架結構的特點;陳國棟、青木信夫、徐蘇斌、鄭紅彬的論文考證介紹了近代天津首位執(zhí)業(yè)建筑師柏齡庚的工程、規(guī)劃與建筑實踐;曲蒙、劉大平的論文分析了沿中東鐵路干線的近代城鎮(zhèn)規(guī)劃的特色;林琳的論文探討了日本禪宗樣建筑所見的《營造法式》中“挑斡”與“昂?H”及其相關構件,并分析了它們與中國江南建筑的關系;張文波、侯衛(wèi)東的論文對《關于文化遺產風險防范的神戶-東京宣言》進行了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