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金·李杲著。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他是中國醫(y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yī)“脾胃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術理論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脾胃論》成書于1249年,為其晚年作品,是其代表作之一。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闡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變化,及在發(fā)病學上的認識意義,宗《內經》《難經》之旨而發(fā)揮之,并附升陽益胃湯等諸方,論述各證治療之法,是《脾胃論(第2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的基礎部分;中卷就氣運衰旺、飲食勞倦、熱中證等專題作進一步闡釋,說明“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后,各種病證的證治原則,并闡述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等補脾胃諸方的主治應用、加減配伍;下卷著重論述脾胃虛損與其他臟腑、九竅的關系,以及治療飲食傷脾等證諸方、有關治驗。《脾胃論》成書后,受到后世醫(yī)家的大力推崇,尤其在內傷脾胃方面的諸多闡發(fā),其創(chuàng)制的諸多名方,施用于臨床,療效顯著,如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益氣活血湯、升陽除濕湯等。《脾胃論(第2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在浩如煙海的中醫(yī)著作里有較高的地位,內容豐富,實用性強,適合中醫(yī)臨床工作者、中醫(yī)理論研究者、中醫(yī)院校師生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