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批評
《孤兒救祖記》:“孤兒”救電影
《神女》:舊上海殘酷之寫真
《壓歲錢》:溫暖而悲愴的人間關懷
《萬家燈火》:無限悲憫與人倫至情
《劉三姐》:革命年代的聲色之娛
《阿詩瑪》:游走在文化禁錮的邊緣
《街頭巷尾》:歸家念想與道統(tǒng)堅守
《巴山夜雨》:意境與抒情
《童年往事》:為生而死與向死而生
《雙旗鎮(zhèn)刀客》:另類的武俠經典
《東陵大盜》:早產的印第安納·瓊斯
《頑主》:沉痛的調侃與無因的反叛
《紅櫻桃》:一座影院與一部影片
《玻璃是透明的》:歷史·文化與個體·塵世
《說話算話》:電視電影新空間
《跆拳道》:女性意識及其艱難浮現(xiàn)
《和你在一起》:心靈探詢與價值重建
《尋槍》:物戀悲劇與生存幻象
《農民工》:階層的寓言與電影的社會學
《東京審判》:民族意識與大眾心理的契合
《投名狀》:面向死亡的不忍與善良
《我叫劉躍進》:“作家”在“電影”
《兩個人的房間》:兩代人的懷舊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眾善待與善待觀眾
《大灌籃》:好看就行
《櫻桃》:母愛原生態(tài)
《左右》:左右的空間與方向
《隱形的翅膀》:開掘體育片的新路徑
《長江七號》:我們需要周星馳
《民歌大會》:歌中的家園
《我的兄弟叫順溜》:獨辟蹊徑的英雄敘事
《買買提的 2008》:民族夢想的表達方式
《鮮花》:風情敘事與文化生產
《鍬里奏鳴曲》:民族電影的空間感與生態(tài)意識
《清水的故事》:面向本土的人文關懷
《葉問 2》:肯定性的懷舊政治
《葉問 3》:回家的葉問與中國化香港
《梅蘭芳》:戲中人與影中人
《赤壁》:求求觀眾別笑場
《南京!南京!》:國族創(chuàng)痛,個體無法承擔
《讓子彈飛》:敘事的圈套與拆解的狂歡
《海角七號》:在地的美麗與憂傷
《功夫之王》:好萊塢的中國功夫 1
《功夫熊貓》:好萊塢的中國功夫 2
《阿凡達》:重新發(fā)現(xiàn)電影
《愛在廊橋》:文化感知與個性表達
《建國大業(yè)》:國慶獻禮的主流大片
《辛亥革命》:中國電影的革命話語與主旋律電影的話語革命
《柳如是》:歷史中的性與性別
《金陵十三釵》:大屠殺的南京意象與性別敘事
《白鹿原》:四個版本與四種可能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致青春》與趙薇的“我們”
《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當“吐槽”成就票房
《智取威虎山》:電影作為“專業(yè)”
《狼圖騰》:跨國電影的作者論
《我的戰(zhàn)爭》:以浸入方式介入戰(zhàn)爭體驗
《一句頂一萬句》:銀幕上的生活哲學與生命義理
《我不是潘金蓮》:“畫幅”的哲學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清晰得模糊以至陌生
《長城》:跨國電影的文化植入法
《拆彈專家》:香港電影的“我城”書寫
影人感懷
只為明星狂:中國影迷誕生記
電影廣告:招考女演員
中國影迷:在 1931
女星不歸路:光芒中沉沒
邵逸夫:綿長的光影
成蔭:在 1953
蔡楚生:愛與痛
呂班:喜劇仍未完成
謝晉:含淚的追尋
李行:父輩的旗幟
黃仁:不倦的身影
李少白:最高的敬意
程季華:總欠一次聆聽
金冠軍:溫暖的接觸
影事今昔
永不消逝的老電影
不可遺忘的電影傳統(tǒng)
百年中國銀幕:歐風美雨日潮韓流
功夫電影:資本與文化的百年運作
戰(zhàn)爭電影:記憶、傷痛與拒絕遺忘
《大眾電影》:少年的陽光與夢幻
電影學術:無人喝彩的尷尬與渴望超越的焦慮
面向內地的銀河映像
米高梅:影響中國的電影傳奇
人在歷史的底色中顯影
向電視開戰(zhàn)
劇作不必是文學
民族電影:理論界的姿態(tài)
杰出的改編是靈魂之間的對話
做合格的類型電影
類型傳統(tǒng)與發(fā)展機緣
無文年代的無良寫作
非人的電影生活
我評獎,故我在
影著序評
影展一代的悲歡離合
之于電影的熱愛與激情
電影講稿的創(chuàng)新
不斷講述與逐漸豐滿的歷史
香港影史的解謎與揭秘
“滿映”微觀研究
影史的皺褶與細節(jié)
女性意識與創(chuàng)新才華
香港電影史研究新格局
電影內部與歷史深處
超越的可能性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