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舊影》講述了近現(xiàn)代時期對麥積山石窟的勘探與保護。早期豐富的照片、文獻以及勘探專家的手稿,為我們展現(xiàn)了大半個世紀之前,麥積山的景象。1941,天水學者馮國瑞先生調查麥積山,后編著《麥積山石窟志》發(fā)行,國人始知麥積山石窟。此后先后有西北勘察團和中央勘察團以及一些美術史的學者對麥積山石窟進行勘察。從這個時期到建立麥積山文物保管所可以稱為早期勘察時期。條件艱苦,篳路藍縷,是麥積山石窟保護研究的創(chuàng)始階段。麥積山石窟在甘肅天水縣境內,窟高約七十公尺,臨河背山,景象偉麗; 在魏、唐時代,為我國佛教藝術*昌盛的地點之一。這次勘察組于發(fā)現(xiàn)的石窟有157個,多為魏、北周及隋代所創(chuàng)建,其中一部分在宋、明兩代曾加修飾。在摩崖石刻題記中(在山崖上刻的字),以唐代大中七年(852年)為*早。窟龕內大多保存著精美完整的石雕佛像和壁畫。這些作品富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其中北魏的造像和“133 窟”的十號造像碑,特別生動,雕刻極為細致和穩(wěn)健,保持 我國民族藝術的獨特風格。壁畫的數量亦極為豐富,其中石雕的檻柱花紋等,在建筑裝飾上很有研究價值,是我國中古時期文化藝術的光輝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