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歷史瑣聞筆記研究》主要就四個方面對北宋歷史瑣聞筆記進行了考察和研究:觀念、特點、成熟繁盛的原因以及文史價值。北宋時,歷史瑣聞筆記觀念和前代相比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并直接影響了北宋人的筆記創(chuàng)作。通過目錄學的梳理,以及對實際創(chuàng)作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北宋時期,歷史瑣聞筆記的觀念已漸趨明晰,逐漸擺脫了與小說故事類筆記相混淆的狀態(tài),得到相對獨立的發(fā)展。但因為這一階段正是筆記承前啟后的轉變階段,前代的影響尚未消除,新的秩序又亟待建立,故而實際的筆記創(chuàng)作中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歷史瑣聞筆記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崇實忌虛,排斥小說故事類常用的題材,但在以筆記補史時,卻又往往將小說故事類和歷史瑣聞類筆記籠統(tǒng)待之,將它們都作為信史采用。筆記作者雖然常在序言中強調自己態(tài)度的公允,但筆記內容卻顯示出較明顯的褒貶傾向,甚至被后人指責為意氣用事。通過選取題材、主旨和敘事特色幾方面,我們認為北宋歷史瑣聞筆記具有自身顯著特點。北宋歷史瑣聞筆記和前代相比,談詩論文、科舉沿革、風土人情等題材的比重明顯增強,而豪俠逞勇、神鬼怪異、酷吏暴行等題材的比重則逐漸減弱。以筆記進行道德教化是其明顯的思想傾向。歷史瑣聞筆記以記敘為主要方式,北宋階段有許多著名文人參與創(chuàng)作,如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而學界往往更重視其敘述的內容,對其敘事方式特色的關注尚嫌不足。通過筆法、敘事情節(jié)、敘事時空等角度可見北宋歷史瑣聞筆記在敘事方式方面的承繼與創(chuàng)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