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展現的是技術與城市的互動關系,事實上,技術本身并不是這本書探討的重點,作者關注更多的是技術如何被社會塑造以及技術又怎樣反過來影響和重塑我們的社會。近年來,數字與移動媒介正在大幅度改變我們的日常城市生活。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如何體驗我們周遭的城市環(huán)境。我們越來越多地通過移動數字工具,或者數字屏幕來體驗不同的城市,甚至,我們通過不同的算法來體驗城市,這些算法可能來自商業(yè)機構,也可能來自非政府組織,甚至可能來自某個市民本身。借用一些新媒介的使用案例和歷史案例,作者想展現新媒介在某種程度上對未來的更加個體化和更加自由化的城市社會有怎樣的貢獻。有一個可能的未來圖景,在這幅圖景中,數字媒介構建了一個關于城市公共范疇的新定義。同時,數字媒介也賦予了“城市作為一個開放、民主的陌生人社群”這一經典共和理想城市概念以新的生機。本書更多的是在論證這樣一個觀點,我們似乎應該多考慮空間與功能,畢竟這些空間是城市各處的人聚集的地方,他們在這里互相看見,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討論足球、電影、戲劇甚至政治。簡單來說,問題就是:作為公共領地的廣場,功能到底是什么。雖然幾個世紀以來,這個議題一直被理想化,并被不停探討,然而,作者是如何將那些產生于17世紀倫敦咖啡館的理論化的浪漫主義與瓦爾特·本雅明,漢娜·阿倫特,尤爾根·哈貝馬斯的理想化的理性、中性的公共范疇關聯起來的,是更加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