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錯位:后冷戰(zhàn)時代的中國敘述與視覺政治

錯位:后冷戰(zhàn)時代的中國敘述與視覺政治

錯位:后冷戰(zhàn)時代的中國敘述與視覺政治

定 價:¥58.00

作 者: 呂新雨 著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批判傳播學·文論系列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67578838 出版時間: 2018-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1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錯位:后冷戰(zhàn)時代的中國敘述與視覺政治》主要輯錄了作者的三篇長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圍繞藝術、政治和視覺三個主題,探討后冷戰(zhàn)時代的中國認同問題。 上篇以“‘美術’作為中國的世界史”為主題,回顧了作為“救亡”與“保守”雙重奏的蘇州30年代文獻展,同時聚焦1937年世界博覽會與中國“民族主義”的關系,詳細描述了“中國”在世界博覽會與美術館中的“世界史”過程,并重新闡述了“賽會”與“美術”興起之間的互動。 中篇主要通過《“臺獨”的歷史根源:從“白團”到“臺灣幫”——作為中國敘述的“臺灣問題”》一文,對兩岸關系問題的理解進行了厘清和推進。作者認為,今日臺灣的政治圖景固化在了“臺獨”或“獨臺”的困境或危機中,只有打破藍綠共享的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重建反帝之民主革命的臺灣紅色血脈,才有可能重建作為中國敘述的“臺灣問題”。 下篇則借助《新中國少數(shù)民族影像書寫:歷史與政治——兼對“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回應》一文,探討了“新中國少數(shù)民族影像:歷史與政治”這一主題。作者從中國的語境出發(fā),對西方文化多元主義認同理論進行必要的回應,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影像概念建構的批評性回顧,指出從“華語語系”到“華語電影”等海外中國電影研究范式所存在的問題:遮蔽和否定了新中國基于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而進行的豐富與復雜的影像實踐。

作者簡介

  呂新雨,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康奈爾比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新紀錄運動、影視理論、文化研究、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三農(nóng)問題等,著有《鄉(xiāng)村與革命》《書寫與遮蔽:影像、傳媒與文化論集》《紀錄中國—當代中國的新紀錄運動》《神話?悲劇?〈詩學〉——對古希臘詩學傳統(tǒng)的重新認識》《鄉(xiāng)村與國家》《學術、傳媒與公共性》(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等;主編“紀錄影像:海外與中國”叢書,2013年起由復旦大學出版社陸續(xù)推出;并且聯(lián)合主編“批判傳播學”系列叢書,2014年起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陸續(xù)推出。此外,目前還擔任:《新聞大學》欄目主編,《電影藝術》編委,Trans Asia: Screen Cultures叢書國際編委;Studies in Documentary Film 期刊國際編委;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期刊國際評委等學術職務。

圖書目錄

上篇 “美術”作為中國的世界史
1937年:“文獻展”中的中國與世界——兼論中國“美術”觀念的歷史嬗變
引言
(一) 30年代文獻展:“救亡”與“保守”的雙重奏
(二) 1937:世界博覽會與中國的“民族主義”
(三) 文獻展與美術館中的“世界史”
(四) “賽會”與“美術”的興起
(五) “多美術而少實用”:文化保守主義與“美術”的嬗變
(六)魯迅對“美術”的雙重批判:“為人生”的“美術”觀
(七)推陳出新:“美術革命”與30年代新興木刻藝術
結語:從“送去主義”到“拿來主義”:“美術”作為中國的世界史
國事、家事、天下事——《良友》畫刊與現(xiàn)代啟蒙主義
把影像敞開成為“戰(zhàn)場”——“《艱巨歷程》全國攝影公開賽30周年學術展”感言

中篇 作為中國敘述的“臺灣問題”
“臺獨”的歷史根源:從“白團”到“臺灣幫”——作為中國敘述的“臺灣問題”
引言:今天的臺灣問題
(一)解開歷史敘述的糾結:“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真相
(二)從“白團”到“臺灣幫”:臺獨的歷史根源
(三)紅色血脈:作為反抗帝國主義的民主/民族革命的臺灣歷史
(四)作為臺灣問題的“新民主主義論”與“轉型正義”
結語:作為“臺灣問題”的中國敘述
互為鏡像 血肉相連——郭力昕教授《紀錄片的政治》序

下篇 新中國少數(shù)民族影像:歷史與政治
新中國少數(shù)民族影像書寫:歷史與政治——兼對“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回應
引言
(一)焦點:少數(shù)民族影像概念的建構
(二)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階級斗爭:國家與民族話語的變奏
(三)不僅是見證:社會發(fā)展與傳播
(四)“科學紀錄片”與黨對“真實性”的要求
結語:沒有過去的歷史
華語語系、華語電影與學術主體性:問題究竟在哪里?
——在“‘華語電影’研究與‘重寫電影史’工作坊”的發(fā)言

附錄
青春斷代史——從《人生》到《小時代》
《朗讀者》與中國綜藝節(jié)目的未來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