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難度研究非常復雜,涉及很多因素,不僅與教材的客觀難度有關,也與教師的素質、教學的要求、教學的時間以及學生的能力和用功程度等因素有關。研究過程中不斷有人提出,僅研究教材的難度意義不大,要把教材、教學、教師、課程綜合起來研究,才能提出系統(tǒng)改進我國教育的意見。這一觀點乍一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如果真的這么做了,大概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研究成果了。因為將無數(shù)個復雜因素堆積在一起,這一研究就不可避免地會變成無數(shù)憑主觀發(fā)表評論的研究中的一個,成為沒有任何確切結論的自娛自樂。中國教育太需要板上釘釘?shù)?、?shù)據(jù)確鑿的研究了。為了保證客觀性和可靠性,研究經歷了一個不斷聚焦核心問題的過程。要正面回答教材難不難的問題,有兩條可以選擇的途徑。一是測量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潛力,同時確定學習不同難度的知識所需要的智力程度,根據(jù)人的學習能力和潛力判定教材的難易程度。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在目前的科學研究水平上是做不到的,況且人和人還存在很大差異。另一個相對可行的辦法則是通過國際比較,確定我國教材在國際上的相對難易程度,由此做出政策性的判斷。為此,《教育規(guī)劃綱要》頒布后不久,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就啟動了“中小學理科教材國際比較研究”這一課題,得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全國相關高校的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