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1章二次革命的開始
1.1初步作戰(zhàn)部署(1976年初)
1.2在斗爭中探索前進道路(1976年)
1.3主攻方向(1977年)
1.4型號總設計師所留的余量(1976年至1977年)
1.5前夜來臨(1977年)
第2章繼續(xù)戰(zhàn)斗
2.1飛機總體方案的形成(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
2.2發(fā)出指令性文件(1978年1月)
2.31978年航空工業(yè)部和空軍針對組織問題做出的決定
2.4飛機生產文件的發(fā)放、各主要設計室的工作方向
2.5機載航電設備
2.61978年至1982年蘇—27飛機氣動力研究
2.71978年至1979年飛機布局更改期間所完成的設計工作
2.8試驗機的試制及組織問題(1978年至1979年)
2.91980年至1982年期間的飛機布局設計工作
2.10T—10—7試制工作結束(1980年至1981年)
第3章飛機只有在空中飛行才能活下來
3.1T—10—7飛行試驗(1981年)
3.2T—10—12的悲慘命運(1981年)
3.3復雜的飛行試驗形勢(1982年)
3.4偉大的轉折之年(第一部分,完成國家聯合鑒定試驗A階段任務)
3.5偉大的轉折之年(第二部分,國家聯合鑒定試驗B階段)
3.61982年后的設計工作
3.7蘇—27飛機批生產的掌握過程
3.8AL—31F發(fā)動機試驗樣機和批生產型的調試工作
3.91984年及以后(蘇—27飛機的飛行試驗)
3.101987年
3.111988年
3.121989年
3.13后話,1990年及以后
第4章我們的“大鳥”越飛越完美
4.1雙座之歌
4.2艦載機停泊之路(蘇—27K/蘇—33)
4.3多用途殲擊機蘇—27M/蘇—35
4.4強擊機蘇—271B/蘇—34的研制
4.5新經濟形勢下的蘇—30MK
第5章從荒原走向不列顛海洋
5.1第4作戰(zhàn)訓練中心(利佩茨克)
5.2第60殲擊航空兵團(澤姆吉)
5.3第216殲擊航空兵團(奧勒洛夫卡,第10軍分區(qū))
5.4第831殲擊航空兵團(米爾戈羅德)
5.5第159近衛(wèi)殲擊航空兵團(克留切沃)
5.6第234近衛(wèi)混合航空兵團(第237航空武器演示中心)
5.7第582殲擊航空兵團(豪伊娜)
5.8防空軍第148作戰(zhàn)訓練中心(薩瓦斯列依卡)
5.9第941殲擊航空兵團(吉爾—亞夫勒)
5.10第562殲擊航空兵團(克里木斯克)
5.11第529殲擊航空兵團(古達烏塔)
5.12第641近衛(wèi)殲擊航空兵團(羅干切沃)
5.13第47殲擊航空兵團(烏納什)
5.14第54近衛(wèi)殲擊航空兵團(瓦伊諾德)
5.15第689近衛(wèi)殲擊航空兵團(尼文斯克耶)
5.16第61殲擊航空兵團(巴蘭諾維奇)
5.17第9近衛(wèi)殲擊航空兵團(安吉讓)
5.18第62殲擊航空兵團(別里別克)
519第558飛機修理廠(巴蘭諾維奇)
5.20第275飛機修理廠(克拉斯達爾)
5.21第322飛機修理廠(沃茲德維任卡)
5.22第121飛機修理廠(庫賓卡)
第6章空中的鋼鐵之翼
6.1機體
6.2動力裝置
6.3駕駛導航綜合設備
6.4機載無線電設備
6.5武器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