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梁 濤1
第一章 無為與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學曹 峰14
第一節(jié) 老子對社會矛盾的揭露與批判16
第二節(jié) “道物論”是老子政治哲學的基礎20
第三節(jié) 圣人的“無為”與百姓的“自然”24
第四節(jié) 多元共生與公平公正27
第五節(jié) 反向的政治思維:守柔與不爭30
余論 老子的政治哲學是否為愚民之策和權謀之術36
第二章 正名致思:孔子的政治哲學梁 濤 茍東鋒39
第一節(jié) 仁:“成己”與“愛人”40
第二節(jié) “一以貫之”與“下學上達”46
第三節(jié) 孔子正名研究范式之反省49
第四節(jié) 孔子正名致思的雙重結構54
第五節(jié) 孔子正名政治的運作模式58
第六節(jié) 正名政治中的二元現(xiàn)象63
第三章 兼愛:墨家的政治哲學楊武金67
第一節(jié) “兼相愛,交相利”68
第二節(jié) 選賢任能,尚同下效71
第三節(jié) 強本節(jié)用,尚力明法78
第四章 天下與國家:商鞅的政治哲學王威威84
第一節(jié) 政治權力及法的起源85
第二節(jié) 天下之利、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88
第三節(jié) “述仁義于天下”的政治理想93
第五章 民貴君輕:孟子的政治哲學梁 濤98
第一節(jié) 以善為性:仁政的人性論根據(jù)99
第二節(jié) 民貴君輕:政權的合法性基礎107
第三節(jié) 仁政與王道:政治的核心內容112
第四節(jié) “以義為利”:政治的正義性原則117
第五節(jié) “從道不從君”:士的為政原則121
第六節(jié) 孟子政治哲學的反省與評價125
第六章 自然與無為:《莊子》的政治哲學王威威132
第一節(jié) 道與萬物自然133
第二節(jié) 萬物自然與權力的消解137
第三節(jié) 人性與制度約束142
第四節(jié) 在宥天下與至德之世148
第五節(jié) 天道與秩序152
第六節(jié) 君無為而臣有為159
第七章 天道與人道:黃老道家政治哲學曹 峰164
第一節(jié) 黃老道家的基本特征165
第二節(jié) 從玄虛的“道”到可以效法的“天道”168
第三節(jié) 從“道”到“名”“法”173
第四節(jié) 從人性到法律177
第五節(jié) “黃”與“老”的關系180
第八章 無名與有名:名家的政治哲學曹 峰185
第一節(jié) 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形名”論、“正名”論、“名實”論188
第二節(jié) 戰(zhàn)國秦漢時期“名”“法”對舉的普遍現(xiàn)象205
第三節(jié) “名”“法”對舉形成的原因212
余論 “名”是一種力量216
第九章 隆禮重法:荀子的政治哲學林宏星220
第一節(jié) 政治、道德與政治的道德基礎221
第二節(jié) 德的可欲性與政治的可行性223
第三節(jié)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225
第四節(jié) “禮義之謂治”227
第五節(jié) “善者,正理平治也”230
第六節(jié) 范的“奠基”與“動機”234
第十章 法、術、勢:韓非的政治哲學王威威241
第一節(jié) 好利、自為的人性基礎242
第二節(jié) 法與君主權力246
第三節(jié) 仁義之治、禮治與法治253
第四節(jié) 自然之勢與人設之勢256
第五節(jié) 形名參同與循名責實之術264
索 引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