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資本論》哲學思想研究的三個維度 //001
二、《資本論》哲學思想的內核是馬克思的現代史觀 //004
三、《資本論》總體框架 //007
四、手稿的獨特地位 //010
五、學習馬克思的立場、觀點、方法 //017
部分 經濟與哲學——《資本論》創(chuàng)作史
一、進入經濟學 //001
二、《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005
三、唯物史觀誕生 //014
四、從《哲學的貧困》到《共產黨宣言》 //023
五、迎接洪峰的到來 //029
六、《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 //030
七、創(chuàng)作《資本論》 //034
八、晚年 //036
第二部分 資本與馬克思的現代史觀
一、三大社會形態(tài) //039
1. 大社會形態(tài) //043
2. 第二大社會形態(tài) //045
二、商品——市場經濟前提 //047
三、交換——市場經濟第二大前提 //048
1. 交換的產生 //049
2. 初的交換 //051
3. 交換的歷史意義 //052
4. 的交換 //057
四、貨幣——市場經濟的第三大前提 //058
1. 貨幣的歷史地位 //058
2. 貨幣與資本 //060
3. 貨幣與現代社會 //062
4. 貨幣的內在矛盾 //066
五、資本——打開現代社會秘密的鑰匙 //068
1. 資本的本質 //070
2. 資本的文明面 //073
3. 資本的生產性 //074
4. 資本的秘密 //078
5. 資本的趨勢 //082
6. 資本的局限性 //092
7. 資本與社會和諧 //095
六、資本與國家 //100
1. 國家與市民社會 //100
2. 國家與社會生活 //102
3. 三種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 //106
4. 資本與社會主義國家建設 //110
七、資本與世界市場 //113
1. 創(chuàng)造世界市場是資本的必然趨勢 //114
2. 跨越國界 //120
3. 危機的必然性 //122
4. 帝國:以資本為原則的世界 //124
第三部分 亞細亞生產方式與馬克思的古代史觀
一、問題的提出 //131
二、東方問題的追問 //133
三、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確切含義 //135
1. 原生形態(tài)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138
2. 次生形態(tài)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140
四、三種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142
1. 亞細亞所有制形式 //142
2. 古代所有制形式 //143
3. 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 //144
五、次生階段的三種不同類型 //147
1. 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印度社會 //147
2. 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俄國社會 //150
3. 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中國社會 //152
六、亞細亞生產方式與馬克思的歷史過程理論 //158
七、打開中國古代社會秘密的鑰匙 //161
八、關于奴隸社會的爭論 //172
第四部分 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立場、視野與方法
一、馬克思的出發(fā)點 //177
1. 理性經濟人還是現實的人 //177
2.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 //181
3. 人類歷史的個活動 //184
4. 人類歷史的生存論基礎 //187
二、馬克思的立場 //191
1. 市民社會還是人類社會 //192
2. 西方社會的反思 //193
三、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對物質生產的當代反思 //194
1. 對生產力的重新理解 //196
(1)理解生產力的三個層次 //196
(2)勞動價值論的含義 //197
(3)生產力發(fā)展規(guī)律 //198
(4)協作 //202
(5)分工 //203
(6)機器 //205
(7)科學 //206
2. 對生產關系的重新理解 //210
3. 關于勞動方式 //211
4. 對經濟基礎的重新理解 //214
5. 對廣義生產關系的重新理解 //216
(1)生產和消費 //218
(2)生產與分配 //222
(3)生產與交換 //225
四、人類生活的策源地 //227 ——人類自身再生產的哲學思考
1. 物質生產一元論的誤解 //228
2. 與消費同一的生產 //231
3. 唯物史觀的基礎 //234
4. 人類自身再生產的本質 //236
5. 自由時間 //239
6. 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動因 //241
7. 幾點結論 //242
五、人類崛起的根源 //243
——精神生產的當代意義
1. 馬克思論精神生產 //244
2. 精神生產結構 //248
(1)日常意識 //249
(2)社會意識 //253
(3)上層建筑意識形式 //255
(4)非上層建筑意識形式 //258
3. 精神生產與歷史 //269
4. 精神生產的本質和特征 //271
六、一種被遺忘的生產 //276
——社會關系再生產與人類
1. 一種比物質生產更重要的生產 //276
2. 個人與社會 //278
3. 人的本質的另一面 //282
4. 社會關系外化、內化、積淀與升華 //284
5. 社會關系演進的階段性、規(guī)律性 //287
6. 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再生產 //289
7. 更高意義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291
七、總體性、有機性思維方法 //293
1. 總體性有機性原則 //296
2. 社會結構的重新理解 //303
3. 回到生活世界 //305
4. 重新理解二大基本矛盾 //309
5. 反思國家理論 //311
6. 馬克思的方法——歷史辯證法 //313
后記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