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xué)技術(shù)工業(yè)技術(shù)無線電電子學(xué)、電信技術(shù)5G:開啟未來無線通信創(chuàng)新之路

5G:開啟未來無線通信創(chuàng)新之路

5G:開啟未來無線通信創(chuàng)新之路

定 價:¥68.00

作 者: 趙紹剛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電子 通信 工業(yè)技術(shù) 無線通信

ISBN: 9787121310416 出版時間: 2017-03-01 包裝: 平塑
開本: 頁數(shù): 35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重點對5G無線系統(tǒng)的五大關(guān)鍵技術(shù)——大規(guī)模天線、新型多址技術(shù)、新型波形、毫米波通信、軌道角動量復(fù)用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對其性能進行對比分析,使讀者對5G無線網(wǎng)絡(luò)關(guān)鍵技術(shù)有更直接、更具體、更全面的認識。首先對5G網(wǎng)絡(luò)進行簡要介紹,讓讀者對5G系統(tǒng)的需求有個基本了解,然后對大規(guī)模天線、新型多址技術(shù)、新型波形技術(shù)、毫米波通信、軌道角動量復(fù)用技術(shù)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對其性能進行了對比分析。

作者簡介

  2000年9月至2002年4月,研究生期間實驗室與大唐合作從事WCDMA NodeB的研發(fā);2005年7月至今,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網(wǎng)絡(luò)部。

圖書目錄

第1章 5G簡介:無線網(wǎng)關(guān)鍵技術(shù)1
1.1 為什么需要5G1
1.2 什么是5G6
1.3 5G的應(yīng)用8
1.4 5G標準化9
1.5 5G的挑戰(zhàn)10
1.6 5G網(wǎng)絡(luò)關(guān)鍵技術(shù)12
1.6.1 大規(guī)模天線陣列(Massive MIMO)技術(shù)14
1.6.2 新型多址技術(shù)15
1.6.3 新型波形技術(shù)17
1.6.4 全頻譜接入:毫米波技術(shù)19
1.6.5 基于軌道角度動量的傳輸技術(shù)20
1.7 小結(jié)21
參考文獻21
第2章 大規(guī)模天線陣列系統(tǒng)23
2.1 大MIMO系統(tǒng)的優(yōu)勢24
2.2 大維度下的信道硬化25
2.3 技術(shù)挑戰(zhàn)和解決方法28
2.3.1 獨立空間維度的有效性28
2.3.2 大量天線和RF鏈路的放置29
2.3.3 低復(fù)雜度的大MIMO信號處理30
2.3.4 多小區(qū)操作32
參考文獻33
第3章 大MIMO系統(tǒng)的編碼與檢測34
3.1 空間復(fù)用35
3.2 空時編碼36
3.2.1 空時分組碼37
3.2.2 高碼率NO-STBC39
3.2.3 基于循環(huán)可除代數(shù)(Cyclic Division Algebras,CDA)的
NO-STBC39
3.3 空間調(diào)制41
3.3.1 SM機制41
3.3.2 SSK42
3.3.3 GSM43
3.4 大MIMO系統(tǒng)信號檢測48
3.5 系統(tǒng)模型51
3.6 最優(yōu)檢測52
3.7 線性檢測53
3.7.1 MF檢測器53
3.7.2 ZF檢測器54
3.7.3 MMSE檢測器55
3.8 干擾抵消56
3.8.1 V-BLAST檢測器56
3.9 LR輔助的線性檢測58
3.9.1 LR輔助的檢測58
3.9.2 SA算法59
3.10 球譯碼64
3.10.1 算法65
參考文獻69
第4章 大MIMO系統(tǒng)信道模型70
4.1 分析信道模型71
4.1.1 基于空間相關(guān)的信道模型71
4.1.2 基于傳播的信道模型75
4.2 空間相關(guān)對大MIMO性能的影響79
4.2.1 針孔效應(yīng)81
4.2.2 空間相關(guān)對局部搜索檢測器性能的影響81
4.3 信道模型標準化84
4.3.1 IEEE 802.11 WiFi模型86
4.3.2 3GPP LTE模型87
4.4 大MIMO系統(tǒng)測量活動89
4.4.1 12×15MIMO室內(nèi)測量89
4.4.2 16×16MIMO都市室外測量90
4.4.3 32×64室內(nèi)測量91
4.4.4 16×16室內(nèi)測量91
4.4.5 16×32室內(nèi)測量91
4.4.6 24×24和36×36MIMO立方體92
4.4.7 8×16室外到室內(nèi)測量93
4.4.8 128天線陣列的測量94
4.5 緊湊天線陣列95
4.5.1 PIFA96
4.5.2 PIFA作為陣元的緊湊天線陣列98
4.5.3 MIMO立方體98
參考文獻100
第5章 非正交多用戶疊加與共享多址技術(shù)101
5.1 引言101
5.2 非正交多用戶多址技術(shù)的基本原理和特征102
5.2.1 非正交多用戶疊加改善頻譜效率102
5.2.2 非正交多用戶多址技術(shù)支持大連接105
5.3 下行非正交多用戶傳輸107
5.3.1 無Gray映射的直接疊加107
5.3.2 具有Gray映射的疊加108
5.4 上行非正交多址技術(shù)117
5.4.1 LDS-CDMA/OFDM118
5.4.2 SCMA119
5.4.3 MUSA122
5.4.4 PDMA129
參考文獻131
第6章 非正交多址(NOMA)概念與設(shè)計133
6.1 引言133
6.2 NOMA概念134
6.2.1 下行NOMA134
6.2.2 上行NOMA137
6.3 NOMA優(yōu)勢和驅(qū)動力139
6.4 NOMA接口設(shè)計140
6.4.1 下行NOMA140
6.4.2 上行NOMA142
6.5 對MIMO的支持145
6.5.1 下行NOMA145
6.5.2 上行NOMA148
6.6 NOMA性能評估150
6.6.1 下行NOMA150
6.6.2 上行NOMA157
6.7 小結(jié)162
參考文獻163
第7章 5G中的新波形技術(shù)165
7.1 新波形165
7.1.1 濾波器組多載波(Filter Bank Multi Carrier,F(xiàn)BMC)166
7.1.2 通用濾波多載波(Universal Filtered Multi Carrier,UFMC)174
7.1.3 通用頻分復(fù)用(Generalized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177
7.1.4 濾波OFDM(Filtered OFDM,f-OFDM)181
7.2 新調(diào)制183
7.2.1 頻率正交幅度調(diào)制(Frequency and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F(xiàn)QAM)184
7.3 超奈奎斯特通信(Faster Than Nyquist,F(xiàn)TN)185
7.4 無線完全雙工技術(shù)189
參考文獻191
第8章 靈活支持5G物理層的新波形:GFDM192
8.1 5G應(yīng)用場景對靈活波形的需求194
8.1.1 比特管道通信195
8.1.2 物聯(lián)網(wǎng)(Internet of Things,IoT)196
8.1.3 觸摸因特網(wǎng)196
8.1.4 無線區(qū)域網(wǎng)(Wireless Regional Area Network,WRAN)197
8.2 GFDM原理和性能197
8.2.1 GFDM波形198
8.2.2 GFDM的矩陣表示200
8.2.3 連續(xù)干擾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205
8.2.4 使用Zak變換的接收濾波器設(shè)計206
8.2.5 低OOB輻射的解決方案210
8.2.6 GFDM符號差錯率性能分析214
8.3 GFDM的偏置QAM221
8.3.1 時域OQAM-GFDM222
8.3.2 頻域OQAM-GFDM225
8.4 使用預(yù)編碼的增強靈活性226
8.4.1 每個子載波的GFDM處理226
8.4.2 每個子符號的GFDM處理228
8.4.3 GFDM的預(yù)編碼229
8.5 GFDM的發(fā)射分集233
8.5.1 時間反向STC-GFDM234
8.5.2 全面線性均衡器(Widely Linear Equalizer,WLE)
STC-GFDM240
8.6 支持LTE資源柵格的GFDM參數(shù)化246
8.6.1 LTE時頻資源柵格246
8.6.2 支持LTE時頻柵格的GFDM參數(shù)247
8.6.3 GFDM信號與LTE信號的共存249
8.7 GFDM作為框架支持各種波形250
8.8 小結(jié)255
參考文獻255
第9章 基于毫米波通信的網(wǎng)絡(luò)架構(gòu)、模型和性能257
9.1 引言257
9.2 頻譜258
9.3 波束跟蹤261
9.4 具有角度變量的信道模型263
9.5 UAB網(wǎng)絡(luò)架構(gòu)268
9.5.1 以負荷為中心的回傳(Load-Centric Backhauling,LCB)269
9.5.2 多頻傳輸架構(gòu)272
9.6 系統(tǒng)容量273
9.6.1 MIMO預(yù)編碼273
9.6.2 性能評估275
參考文獻276
第10章 毫米波無線傳播特征278
10.1 引言278
10.2 傳播特性279
10.2.1 高方向性279
10.2.2 噪聲受限的無線系統(tǒng)281
10.3 傳播模型和參數(shù)283
10.3.1 路徑衰耗模型283
10.3.2 毫米波特定衰耗因子285
10.4 鏈路預(yù)算分析288
10.4.1 基于香農(nóng)容量的計算288
10.4.2 60GHz毫米波基于IEEE 802.11ad基帶參數(shù)的計算289
10.5 小結(jié)295
參考文獻295
第11章 室外環(huán)境毫米波通信特征297
11.1 引言297
11.2 毫米波信道特征299
11.2.1 自由空間傳播300
11.2.2 大尺度衰落301
11.2.3 小尺度衰落308
11.2.4 車載環(huán)境下的毫米波特性310
11.3 毫米波傳播模型312
11.3.1 基于幾何的隨機信道模型312
11.3.2 封閉自由空間參考路徑衰耗模型313
11.3.3 射線跟蹤仿真模型316
參考文獻316
第12章 基于軌道角度動量(OAM)的無線通信318
12.1 承載OAM的EM波318
12.2 OAM到RF通信的應(yīng)用320
12.3 OAM波束的產(chǎn)生、復(fù)用和檢測322
12.3.1 OAM波束的產(chǎn)生和檢測322
12.3.2 OAM波束的復(fù)用和解復(fù)用324
12.4 使用OAM復(fù)用的無線通信326
12.4.1 使用高斯波束和OAM波束的無線通信326
12.4.2 使用OAM和極化復(fù)用的32Gb/s毫米波通信326
12.4.3 空間復(fù)用和OAM復(fù)用組合的16Gb/s毫米波通信328
12.4.4 OMA信道的多徑效應(yīng)332
12.4.5 基于貝塞爾波束的OAM通信338
參考文獻34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