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散文隨筆外國散文隨筆鄉(xiāng)愁 中國(卷八)

鄉(xiāng)愁 中國(卷八)

鄉(xiāng)愁 中國(卷八)

定 價:¥98.00

作 者: 《鄉(xiāng)愁 中國》編委會 肖琦 譯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叢編項: 鄉(xiāng)愁-中國
標 簽: 歷史 歷史隨筆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00122183 出版時間: 2016-10-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183 字數:  

內容簡介

  《鄉(xiāng)愁•中國》收錄的100個傳統(tǒng)村落,幾乎全是經國家文物局等相關機構認定的最具中國特色、最具鄉(xiāng)愁氣息的傳統(tǒng)村落。本套叢書按照這100個村落日出時間的先后順序劃分成10卷。所有圖片由攝影師一手拍攝而成,文字均為攝影師深入村落調查、采訪、搜集所得。每一個村落的攝影作品和調查報告都會涵蓋其整體概貌、特色建筑、手工遺跡、歷史遺跡、以及人與村落的關系五大主題。本書所有內容均為中英雙語,旨在讓中國讀者以新的視角去解讀村落、品位鄉(xiāng)愁的同時,也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打開一扇窗戶。本書《鄉(xiāng)愁·中國(卷八)》包含了經緯度范圍在25°N ~36°N,110°E ~ 113°E的10個傳統(tǒng)村落:郭亮村、一斗水村、臨灃寨、陳家溝、湘峪村、竇莊村、張壁村、大王廟村、唐家屯、石堰坪村。

作者簡介

  2015年8—10月,北京出版集團通過新浪圖片、《數碼攝影》雜志官方網站、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多渠道面全社會海選,征集一部分優(yōu)秀的鄉(xiāng)愁圖文作品,并從中選拔出50位優(yōu)秀選手。在經過對中國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統(tǒng)一培訓后,50位優(yōu)秀選手被派往100個指定的傳統(tǒng)村落(選自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共同推進并公布的傳統(tǒng)村落保護名單)工作觀察、體驗、拍攝7-15天,并撰寫調查報告,整理成《鄉(xiāng)愁•中國》系列圖書出版。 《鄉(xiāng)愁•中國》編委會陳衛(wèi)衛(wèi) 《影映生活》雜志原主編鄧登登 《數碼攝影》雜志執(zhí)行主編段岳衡 著名華裔攝影家(加拿大籍)梁子 著名旅行家、作家、攝影家秦大唐 北京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宿志剛 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院長孫海波 著名紀實攝影家解海龍 北京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著名攝影家嚴志剛 新浪網助理總編輯、新聞中心圖片總監(jiān)于云天 著名風光攝影家【媒體評論】在普遍蛻化的鄉(xiāng)村景象中,依舊還有一些凈土;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中,依舊還有一些靜音。撇開種種時代的遮蔽,鄉(xiāng)愁依然是一片白云,一汪清泉,一葉扁舟,一念相思;鄉(xiāng)愁是打開塵封回憶的鑰匙,游子心中柔軟的信念?!多l(xiāng)愁•中國》套書詳細介紹了中國古村落優(yōu)美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獨具特色的鄉(xiāng)土之物、深沉豐厚的文化積淀。這讓我們堅信,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鄉(xiāng)村盡管已經飽受質疑,但依舊存在過玫瑰色的田園美景,鄉(xiāng)民們曾經擁有過拙樸而不滅的傳統(tǒng)美德。——《光明日報》

圖書目錄

01 郭亮村
Guoliang Village
02一斗水村
Yidoushui Village
03臨灃寨
Linfeng Village
04陳家溝
Chenjiagou Village
05湘峪村
Xiangyu Village
06竇莊村
Douzhuang Village
07張壁村
Zhangbi Village
08大王廟村
Dawangmiao Village
09唐家屯
Tangjia Village
10石堰坪村
Shiyanping Village
【前言】
鄉(xiāng)愁——2013 年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后風靡全國的一個詞語。據統(tǒng)計,2013 年全國流動人口2.45 億,其中80% 來自農村,保守估計,每3個農民里就有1個離開農村。在這場城鎮(zhèn)化建設中,我們不禁要問:我們要創(chuàng)造什么?又要留下什么?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給了我們明確的要求,他提出城鎮(zhèn)化建設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既是要求,也是一種擔憂,值得每一位愛家、愛國人士關切。
費孝通先生在其作品《鄉(xiāng)土中國》中不禁感慨,城鎮(zhèn)化建設會不會使我們的鄉(xiāng)土本色退化,會不會割斷鄉(xiāng)村的歷史文脈?正是基于“分享鄉(xiāng)情,留下鄉(xiāng)念,感受鄉(xiāng)愁”這一宗旨,我們編寫出版了《鄉(xiāng)愁•中國》(共10 卷),通過對以“鄉(xiāng)愁”為主題的圖片展示與文字記錄,突顯處于歷史轉型期的中國百姓對往日山水鄉(xiāng)景的絲絲懷念,對家鄉(xiāng)祖國的濃濃眷戀;通過文化輿論引導,引起全社會對中國傳統(tǒng)村落存留狀態(tài)、生態(tài)文明的關注,并使得中國民風習俗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進而達到農村城鎮(zhèn)化保護與發(fā)展共贏的目的。
為了面向全社會收集有關“鄉(xiāng)愁”主題的圖文內容,我們組織了“鄉(xiāng)愁•中國”主題征稿大賽,并由著名攝影家解海龍、于云天、段岳衡等人組成評委會。此次大賽通過網絡、雜志等多渠道面向全社會海選,初步征集一部分優(yōu)秀的關于“鄉(xiāng)愁”的圖文作品,并從中選拔出50 位優(yōu)秀選手。在經過關于中國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統(tǒng)一培訓后,50 位優(yōu)秀選手被派往指定的傳統(tǒng)村落觀察、體驗、拍攝7~15 天,每人提交調查報告及拍攝圖片。最終,選手們的優(yōu)秀圖文資料被精編成為本套10卷圖書。
本次所選村落幾乎全是經國家文物局等相關機構認定的最具中國特色、最具鄉(xiāng)愁氣息的傳統(tǒng)村落。全套書共含100個傳統(tǒng)村落,按照100個村落日出時間的先后順序劃分成10 卷。所有圖片均由選手實地拍攝,文字均為選手根據調查、采訪、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撰寫而成。每個村落都將突出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之美,以及其被保護的核心特征。每一個村落的攝影作品都會涵蓋整體面貌、特色建筑、人與村落、手工遺跡、歷史遺存五大主題,為了獲取這些作品,很多地方不惜動用了航拍設備,只為能讓讀者以最全面的視角去解讀村落,品味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是一首無法言說的詩,是一幅不可描摹的畫;鄉(xiāng)愁,是一種無法回歸的尋找,是一生都不可停止的守望。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離開美麗的鄉(xiāng)村,走進現(xiàn)代化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藝在逐漸消失。原本我們習以為常、嬉戲打鬧的村莊成為被保護的對象,而故鄉(xiāng)也慢慢成為再也回不去的回憶。
我們愿本套書的出版不僅能喚起您的回憶,更能激起您的思考與行動。
記住鄉(xiāng)愁,是每一位中國人的使命。
守護鄉(xiāng)愁,是每一位中國人的責任。
讓我們用城市規(guī)劃師周曉影的一段文字,開啟對本書的閱讀吧:
我家門口有一棵五六十年的梧桐樹,春天聞著滿樹花香,夏天在樹下蕩著秋千聽蟬鳴。不遠處,有一個池塘,池塘里小魚游來游去,池塘邊有一塊早年留下來的石磨盤,我在那里和小伙伴過家家、捉知了……
【試讀章節(jié)】
絕壁千仞筑奇村——郭亮村
“愚公移山”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但在河南新鄉(xiāng)輝縣市沙窯鄉(xiāng)郭亮村,有13 位壯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當了回“愚公”,為子孫后代留下無盡的福澤。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與山西省交界處的太行山上,海拔1700 多米,四周秀峰突兀、石徑崎嶇、溶洞深邃,是典型的懸崖上的村莊?,F(xiàn)有村民80 多戶300 多人,下轄4 個自然村。村名出自于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郭亮,村民大多姓申。據說元朝末年申氏祖先在南京做官,朱元璋“清洗”京城,將申氏家族發(fā)配至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從山西逃離,一小部分族人進入河南,躲進太行山中,隱居于郭亮村。多少年來,村子里很少有人離開家鄉(xiāng)。即使夏季山洪和山體滑坡導致房倒屋塌,事后村民仍會頑強地重建家園,對家
鄉(xiāng)不離不棄。
過去600 年,從山下到郭亮村必須要穿越大峽谷登上一段“天梯”。“天梯”幾乎垂直懸掛在峭壁上,高約200 米,由720 塊不整齊的巖石壘成石階,有幾處甚至直接在90°的巖壁上鑿出石坑。村民上下“天梯”需要在腰間拴條繩子,出山一般只能帶回鐵鍋和鹽巴,其他生活用品完全自給自足。
艱苦的環(huán)境造就了郭亮村村民堅毅的性格,他們下決心修路,不讓子孫們再被困在山上。1972 年農歷二月初二,在村支部書記申明信帶領下,村里13 名硬漢組成了施工隊,向絕壁發(fā)起“沖鋒”。他們腰系粗繩,凌空作業(yè),每天掄錘、打釬、放炮,炸出的石渣由全村老幼一齊清理。上至70 歲老人,下至沒系紅領巾的娃娃,輪流上工地。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耗時5 年,一錘一錘鑿掉2.6 萬立方米石頭,硬是在119 米高的絕壁中打出一條長1250 米、寬6 米、高4米的“郭亮洞”,并于1977 年5 月1 日竣工通車,號稱“絕壁長廊”。
這是南太行第一條橫穿山腰的隧道,被贊嘆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創(chuàng)造了這個奇跡的郭亮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用壞4 噸鐵錘、12 噸鋼釬,賣掉了4000 只羊和無數山藥還有木柴;“十三壯士”中的一位從高空跌下崖壁不幸身亡,其余人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現(xiàn)在,郭亮洞是進村的必經之路,蜿蜒盤旋、忽明忽暗,用手觸碰冰涼的石壁,還能摸到一道道開鑿時留下的石痕,這是歷史的印記。隧道外側有35 個天窗,用來清理石渣、通風透光,現(xiàn)已成為觀景臺。每個洞口都有不同的風景—或是一朵山花飄搖在風中,或是萬丈奇石屹立于眼前。每走一步都令人驚嘆。而那條荒廢了的“天梯”如今已經成為戶外運動愛好者心儀的探險之路,也是清晨觀日出的好地方。
1975 年,郭亮村村民還一鼓作氣將一條長320 余米、深40 余米的峽谷修成水庫。水壩高39 米,谷底巖層清晰,瀑布、水潭相連,水擊石壁,聲如雷鳴龍吟,成為郭亮村一景,被稱為天池或龍吟峽。
數道溝澗匯成的郭亮河將村子一分為二,由紅石橋將其相連。據說,最早的橋是木頭的,直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駐扎于此才從河邊采石將木橋換成了石橋。站在橋上看橋下流水,時而輕紗曼舞,時而激流涌動。這一汪碧水中和了石頭的冷硬,使山村柔軟了許多。
這里最好的旅游季節(jié)是秋季,屆時四處山野猶如打翻了顏料桶—黃色的楊樹葉、綠色的核桃、紅色的山楂、金色的雜樹葉,路旁還有熟落的柿子,令人目不暇接。一路走來,不知不覺就從高聲贊嘆到靜靜欣賞,從歡呼雀躍到融入自然后的平靜。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郭亮村獨特的建筑風格。孤懸于太行的村莊是一個石頭的世界:墻是石頭、瓦是石頭,除了檁條是木頭外,幾乎所有生活用品都用石頭制成。老鄉(xiāng)說:“石頭是我們的一切。制造石器只花力氣不花錢,為何不用?”
在海拔1097 米處,有一孤石映入眼簾。它與絕壁相隔20 多米,名為另山。明末清初,有人在此建屋,4 個院落12 座房屋均為木石建造,被稱為另山村。其門外絕壁高139 米,又被稱為崖上人家,是現(xiàn)存完好的太行古民居之一。
發(fā)源于郭亮村、彎彎曲曲直通王莽嶺的“紅巖絕壁大峽谷”深200 余米,寬500余米,長約6 千米,峽谷北側就是郭亮洞所在的懸崖。峽谷底部是雪山潭瀑布,在冬季,潭水和瀑布連在一起成為冰壁,開春的時候,冰雪融化,巨大的冰塊從30 米高處落下,如雷般的聲響在峽谷內久久回蕩,驚心動魄。
水磨村有一道“猴梯”,臺階為天然形成,需要赤腳攀爬,是郭亮村最早的出山要道。這里還曾經是國際攀巖節(jié)的分賽場,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攀巖選手來此比賽。
這里還有一處有趣的“喊泉”:一股清泉呈噴淋狀落下,傳說這是由龍王的胡須所變,水流會隨著喊聲的大小而變化。事實上,這只是一種特殊的地質現(xiàn)象。不管喊與不喊,只要地下水滿,頃刻就會溢滿而出,先急后緩,先大后小,如此周而復始。為何當地有對泉而喊的習俗呢?據說這是由喊山習俗轉化而來。一是告訴別人“我在這”;二是尋找“你在哪”;三是壯膽;四是健身,大喊幾聲,能給內臟充氧,還能宣泄情緒。
村里有一條新街是游客消費娛樂的好去處。跟城里不同的是,這里的店鋪擺著蘑菇、地角皮、山野菜、土蜂蜜等山珍以及核桃、松子等干果。最吸引游客的還是村民從太行崖壁上采集的靈芝等中草藥,當然崖柏雕琢的手工藝品也很受歡迎。
有時,山上彌漫著輕霧,村里下起小雨。淅淅瀝瀝的雨水淋濕了街巷的石板,清新的氣息沿著街巷蔓延。加上時隱時現(xiàn)的峰巒,就像山水畫卷一樣靈動、淡雅。幾天的時間,走遍了山前山后、新村老村。除了風景讓人流連外,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郭亮村村民。如果說峽是群山之心,水是群山之血,云是群山之肺,路是群山之骨,那郭亮村村民就是太行最強健的肌肉。
70 多歲的申富貴老人是所剩無幾的“十三壯士”之一,本可以在家里享享清福的他卻堅持在景區(qū)當保潔員。宋寶群除了“十三壯士”的身份外,還是郭亮村第二任黨支部書記。他帶領郭亮村開發(fā)了旅游業(yè),讓村民們富裕起來。退休后的他也閑不住,在自家小院內辦起了文化館。他想提醒年青一代別忘記過去、別忘了艱苦奮斗。
郭亮村成為太行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名氣越來越大。4 個老村也都保存完好,和崖壁、峽谷渾然一體,是采風的樂園。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有60 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著名導演謝晉曾在村里為《清涼寺鐘聲》選景,他親手書寫的“太行明珠”4 個字現(xiàn)在依舊立在村口。
曾經,郭亮村就像一個生不逢時的山娃,誕生在這與世隔絕的千仞峭壁。但是,村民卻以藏在血肉之軀里的巨大毅力和勇氣,把鳥道羊腸改造成了通衢大道,締造了一段不朽的傳奇。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