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概況
1.1 概述
1.2 江蘇省及南京市軌道交通線網規(guī)劃
1.3 江蘇省沿江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guī)劃
1.4 設計基本情況
2 設計歷程回顧
2.1 項目建議書的編制與批復
2.2 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與批復
2.3 總體設計的編制
2.4 初步設計的編制與批復
2.5 施工圖設計
2.6 法定專題的編制與評審
2.7 相關支撐專題的編制
2.8 重大技術方案的演變
3 本線主要技術標準演變
3.1 通風空調系統
3.2 通信系統
3.3 信號系統
4 線路設計、調線調坡設計總結及評價
4.1 線路設計總結及評價
4.2 調線調坡設計總結及評價
5 重點車站建筑方案選擇及總結
5.1 南京南站建筑方案選擇及總結
5.2 祿口機場站建筑方案選擇及總結
5.3 翔宇路南站(原祿口新城南站)建筑方案設計與評價
5.4 翠屏山站(原勝太路站)建筑方案選擇及總結
5.5 吉印大道站(原將軍路站)建筑方案選擇及總結
6 車輛段設計總結
6.1 車輛段選址
6.2 總平面布置
6.3 主要方案設計
7 南京南控制中心設計總結
7.1 建筑設計
7.2 結構設計
7.3 通風空調設計
7.4 給排水及消防設計
7.5 工藝設計
8 土建圍護結構選型、設計及現場實施、控制、調整評估
8.1 土建圍護結構的設計選型及實施方案
8.2 對圍護結構現場實施及調整情況的評估
9 導向標識系統的設計及管理模式總結及評價
9.1 主要執(zhí)行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
9.2 地面導向圖(周邊地圖)
9.3 導向標識設計評價
9.4 合理化建議
9.5 南京地鐵機場線導向標識系統設計特點
10 裝飾、四小件、景觀、藝術設計總結及評價
10.1 概況
10.2 技術創(chuàng)新點
10.3 主要設計經驗及改進建議
10.4 發(fā)展與展望
11 公交一體化設計總結
11.1 公交一體化設計原則
11.2 公交一體化設計情況
12 設計調整及工程變更總結(以重大變更為主)
13 設計創(chuàng)新與亮點
13.1 淺埋盾構法(GPST工法)
13.2 U型梁的優(yōu)化運用
13.3 車輛6B編組100km時速在南京的首次運用
13.4 華東最大交通樞紐之一一南京南站
13.5 機場站與T1、T2航站樓無縫銜接
13.6 控制中心首次在南京實現6條線路資源共享
13.7 中、微風化安山巖地層明挖基坑施工及盾構技術問題的解決
13.8 隧道下穿京滬高鐵設計方案及保護措施的選擇
13.9 首次深化集成的綜合監(jiān)控系統
13.10 首次引入吸氣式感煙探測器和感溫光纖探測技術
14 專項評估報告
14.1 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14.2 節(jié)能評估
14.3 環(huán)境評估
14.4 安全質量評估
15 科研、專題研究對設計、施工的指導
15.1 系統選型專題對設計的指導
15.2 線站位專題對設計的指導
15.3 高架梁型專題對設計的指導
15.4 車站環(huán)控模式專題對設計的指導
15.5 車輛段資源共享帶來的優(yōu)勢
15.6 通訊共享
16 工程總體籌劃的執(zhí)行評價
16.1 工程總體籌劃概況
16.2 工籌執(zhí)行情況評價
17 總體總包管理
17.1 技術管理體系
17.2 設計接口管理
17.3 總包管理
17.4 報建總結
18 設計經驗與教訓、問題與思考
18.1 比選系統設計能力的方案,以應對客流預測風險
18.2 優(yōu)化u型梁技術,進一步提高景觀效果及施工效率
18.3 比選軌道減振方案,縮短施工周期
18.4 確定調線調坡原則,便于施工配合
18.5 大型換乘站南京南站同期建設原則及方案分析
18.6 高架站封閉式設計采光問題的思考
18.7 站臺板侵限問題處理及思考
18.8 現場未按設計要求進行混凝土電通量檢測
18.9 車站梁柱節(jié)點位置混凝土澆筑等級問題思考
18.10 機場線離壁溝施工質量思考
18.11 盾構隧道管片箍筋搭接方式反思
18.12 低洼泄洪區(qū)車輛段場坪及標高設計總結
18.13 車輛段結構基礎選型,對工期影響考慮
18.14 南京南站增加噴淋系統、氣體滅火增加保護區(qū)的總結
18.15 聲屏障預留預埋件與土建配合問題
18.16 機場線四小件裝飾設計搪瓷鋼板顏色未統一的思考與總結.
18.17 在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能耗控制措施的落實
18.18 BT模式下工程數量的穩(wěn)定與變更控制
18.19 重視運營意見,便于運營管理與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