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中華帝國文明的歷史理性
第一節(jié) 關于帝國
帝國的概念
帝國在文明歷史中的地位問題
第二節(jié) 土地資源與人口之間的緊張關系: ?
中華帝國的基本矛盾?
中華帝國的客觀處境
小農經濟的概念問題
“耕者有其田”與小農經濟
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
一點聯想:平均主義和所有制的問題
一點聯想:小農經濟與莊園經濟的問題
小農經濟與大帝國
第三節(jié) 帝國時代的基本政治矛盾:集權與封建的矛盾?
中華帝國:一個長命的集權政治統一體如何可能
全責組織社會的結構特征
帝國、封建勢力與小農的關系
帝國文明的區(qū)域結構
帝國文明的社會結構
中華帝國中的貴族
中華帝國文明的歷史理性
第二章 帝國歷史理性觀照下中國文明的歷史描述
第一節(jié) 第一帝國?
秦帝國
漢代讓步政策的真正含義
漢武帝
世族政治:漢代的封建形式
東漢:世族政治觀照下的帝國
三國到魏晉
北朝
第二節(jié) 第二帝國?
一、隋唐帝國
隋帝國
唐帝國的貞觀之治
貴族的大量涌現以及小農動員體系的消解
安史之亂_ 藩鎮(zhèn)割據
二、宋元帝國
五代時期的中國
北宋
王安石變法
遼國和金國
元帝國
第三節(jié) 第三帝國?
一、明帝國
朱元璋的烏托邦
政權上層組織的重建
基層社會組織的接收和改造
明帝國沒有二世而亡嗎?
人口與土地資源矛盾的激化
二 清帝國
滿人的崛起
清文明的特點
清入主中原后面臨的形勢及其對應的措施
前清盛世
清帝國走向末路的過程
太平天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
變法
第三章 全責組織概念下透視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jié) 一個理論問題:建立穩(wěn)定文明的基本原則?
關于社會革命和社會動蕩的概念
關于“三權分立”
一體化權力結構中的分權問題
第二節(jié) 中國文明中政權組織的基本結構?
一、關于皇帝
帝、王、后的概念
皇帝的概念
皇權的二重性
關于權力交接和渡讓的一般原則
二、朝廷組織
皇帝與官僚集團的基本關系
內廷與外廷
信息和信任
第三節(jié) 中國傳統文明中的社會自治組織?
村落和血緣組織
氏族村落和伍甲村落
關于“游民”
第四節(jié) 士階級在中國文明結構中的地位?
一、士階級的歷史演變
由武士到文士
戰(zhàn)爭形式的改變_
游士的出現:士階級本質改變的前奏
選士—選仕
二、中國文字與士階級
讀書人
士人與文字的發(fā)明
掌握方塊字的困難與士的特殊養(yǎng)成
三、士階級的組織及其運作權力的方式
由血緣關系或者擬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士階級
禮治和法制——文治
士人與帝國的統一
第五節(jié) 一體化公共權力結構下的權力監(jiān)督問題?
三方博弈
無權的社會和無序的監(jiān)督
博弈中的程序化監(jiān)督
帝國政權組織的程序性監(jiān)督的運作問題
無為——監(jiān)督性博弈的結果
第四章 中國文明中的話語權力
第一節(jié) 中華帝國:一個文化的統一體?
文化造就的中華帝國
關于話語權力
第二節(jié) 中國語言的變遷?
語言的本質
中國語言的結構
文字的起源和發(fā)明
關于文字的起源
中國文字的變遷
中國共同語言的成因
第三節(jié)? 禮治?
法的本質
禮治與法制:權與法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法的本質
禮治:定尊卑與政治性的階級劃分
從中國人的親屬稱謂看社會生活中血緣組織的歷史演變
禮法的概念
禮法的本質
倫常道德以及禮樂關系
第四節(jié)? 禮治社會的基本價值:整體性?
整體性:中國文明中的根本“道理”
集團性整體性的本質:非個體化原則
中國傳統道德主體的意識結構
身份道德與本分
第五節(jié)? 中國傳統道德若干范疇批判?
仁:一種無我的世界觀
義:道德的核心原則
忠孝
誠信
第六節(jié)? 關于中國傳統文明的討論的簡短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