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良文集(第三卷)》收錄的是張奎良先生1993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的哲學歷程》(以下簡稱《歷程》)一書,《張奎良文集(第三卷)》由導論、正文、后記三部分組成,其中正文分五章。在本文集編寫過程中,盡可能地按當時出版的原樣,收錄了全書。之所以考慮這樣編輯,第1,該書是張奎良先生早年的代表著作,曾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在學界有較大的影響,為了真實地記錄先生的學術生涯和研究思路,所以,原樣收錄;第二,《歷程》一書,本身的邏輯結構是完整的,從馬克思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哲學思想演進的歷史過程分析了其中蘊含的馬克思思想的理論邏輯,體現了先生對馬克思理論的獨創(chuàng)性見解,任何形式的拆分和修改,都會破壞先生的完整思路和理論的邏輯性,這種理論思考的邏輯是其他人所無法完全還原的,因此,編輯方法就是讓它保持原樣?!稓v程》一書源自先生1988年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晚年馬克思”。在今天,馬克思晚年的跳越卡夫丁峽谷的東方社會理論已被學界廣泛知曉,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卻鮮為人知,先生可以說是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可以說這一領域問題的研究同他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如何從理論上解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按著經典的唯物史觀理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tài)的依次更替,人類歷史走向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首先必須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fā)展階段,只有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不再能夠容納生產力的發(fā)展時,社會主義革命才會到來。按著這樣的理論邏輯,社會主義革命只能發(fā)生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這就與現實發(fā)生了巨大的反差,現實中的社會主義革命都爆發(fā)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國家,并且這些國家都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fā)展,如何說明這種情況呢?這就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馬克思理論上的合法性問題,即我們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先生出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擁護和對馬克思理論的深入理解,認為我們今天走的道路是正確的,在馬克思那里,尤其是在他晚年關于東方社會的理論那部分里有著充分的依據。為此,他以晚年馬克思的思想為研究主題,仔細鉆研和反復思考,系統(tǒng)地總結出了散見在馬克思各種文章中的關于東方國家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具體地分析了馬克思晚年的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關系,為中國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找到了馬克思理論的根據。正如先生在《歷程》的前言中所說:“經過兩年辛勤的努力,我終于弄清了馬克思晚年探索的機緣、內容、實質和意義,特別是對跳越卡夫丁峽谷問題進行了多方面徹底的探討,發(fā)現了它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內在聯系,證明馬克思設想的跳越卡夫丁峽谷式的社會主義也就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