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法國作家、文學理論家。布朗肖早年于斯特拉斯堡大學研讀哲學,并與列維納斯結下友誼。40年代初他為《論爭報》撰寫文學評論,并陸續(xù)發(fā)表《黑暗托馬》、《死刑判決》等虛構作品?!岸?zhàn)”后他成為了重要的批評力量,尤其是50年代起在《新法蘭西評論》上的高產(chǎn)寫作,確立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影響了包括??潞偷吕镞_在內的整整一代法國理論家。布朗肖雖在戰(zhàn)后保持一種近乎隱士的生活,但他卻是《121宣言》和“五月風暴”等政治運動和歷史事件的親身參與者?!恫豢裳悦鞯墓餐w》是其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夏可君,哲學博士,曾留學于德國弗萊堡大學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2007年起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已出版著作十余部,包括《無余與感通:源自中國經(jīng)驗的世界哲學》、《虛?。憾派信c莊子》、《平淡的哲學》、《書寫的逸樂》、《幻像與生命:〈莊子〉的變異書寫》、《〈論語〉講習錄》、《〈中庸〉的時間解釋學》、《姿勢的詩學》、《身體:從感發(fā)性、生命技術到元素性》和《庖丁解牛:莊子的無用解釋學研究之一》,另參與了《解構與哲學的未來》、《〈友愛的政治學〉及其他》、《解構的共通體》和《變異的思想》等書的編、譯工作。尉光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宋體;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px;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 ZH-CN;mso-bidi-language:AR-SA'>)的共通體,不也是友人(amis)的共通體嗎?因為共通體就是愛(amour)的見證,雖然這愛也飄散在逝者的笑容和生者的淚水當中,在缺席的沉默者和到場的言說者之間,觸摸那不可穿透的永恒之夜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