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思想與蘇軾哲學體系的關系在于其解脫觀與內丹修煉對于祛除內心雜念的作用,這種內心的凈化能立即使得本體(本心)顯現出來。蘇軾以為這種佛道式的修煉對于我們悟道是一種非常好的途徑。然而,蘇軾雖然借用了佛道的方式來悟道,但是所悟之道又并非是佛道之道。王安石早期的學術足跡出入諸子百家及佛道,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了學術再創(chuàng)造,開啟了宋代學術非性命道德之學不談的新潮流,初步勾勒出了儒家自己的內圣之學,此時期的學術特征即是援佛道以入儒。變法期間,王安石的學術興趣轉移到經學訓釋上來,而且其主要精力已經轉向了政治,詮釋經典的主要目的也是為現實政治服務,此時期是調和三教。對蘇軾王安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他們在北宋學術中本來的學術地位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