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自然科學化學物理化學(第二版)

物理化學(第二版)

物理化學(第二版)

定 價:¥49.80

作 者: 王明德 編著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教材 理學 研究生/本科/??平滩?/td>

ISBN: 9787122227300 出版時間: 2015-05-01 包裝:
開本: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物理化學》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主要是對許多內(nèi)容的闡述方法和技巧做了大范圍的修改。內(nèi)容包括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多組分系統(tǒng)熱力學、化學平衡、相平衡、化學動力學基礎、表面現(xiàn)象、電解質(zhì)溶液和電化學。在知識點的分布和先后次序安排方面,力求突出前后內(nèi)容的連貫性、系統(tǒng)性和嚴密性。在具體內(nèi)容的敘述方法上力求通俗易懂?!段锢砘瘜W》第2版適合所有需要開設物理化學課程的工科各專業(yè)、理科近化學專業(yè)學生使用。也適合與化學基本理論知識相關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物理化學考研族參考。

作者簡介

  王明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物理化學的教學工作。講授物理化學、工科大學化學、理科大學化學、結(jié)構(gòu)化學等。曾獲得西安交通大學2004年教師授課競賽普通授課二等獎.在錢學森實驗班人才培養(yǎng)方面被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老師” . 獲08-09學年西安交通大學“東方能源獎教金優(yōu)秀教師稱號”.獲得西安交通大學2011年教師授課競賽多媒體授課二等獎.

圖書目錄

緒論1
0.1物理化學的研究內(nèi)容1
0.2課程特點與學習方法3
0.3關于物理量的表示和運算3
0.4SI單位5
第1章熱力學第一定律7
1.1基本概念7
1.1.1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7
1.1.2熱力學平衡狀態(tài)7
1.1.3狀態(tài)的描述8
1.1.4狀態(tài)變化及其描述8
1.1.5狀態(tài)函數(shù)及其性質(zhì)9
1.2熱力學第一定律10
1.2.1熱和功10
1.2.2內(nèi)能與第一定律的數(shù)學式11
1.2.3體積功的計算12
1.2.4可逆過程體積功的計算13
1.3等容熱、等壓熱和焓15
1.3.1等容過程15
1.3.2等壓過程15
1.3.3等溫過程16
1.4焦耳實驗17
1.5熱容18
1.5.1定義和分類18
1.5.2Cp與CV的關系19
1.5.3純物質(zhì)的Cp,m與溫度的關系20
1.6熱力學第一定律對理想氣體的應用21
1.6.1等溫過程21
1.6.2非等溫過程22
1.6.3絕熱可逆過程22
*1.6.4多方過程24
1.7熱化學25
1.7.1反應進度25
1.7.2標準摩爾反應熱效應26
1.7.3熱化學方程式的寫法27
1.7.4反應熱效應的測定28
1.7.5Qp,m與QV,m的關系28
1.8標準摩爾反應熱效應的計算30
1.8.1標準摩爾生成焓法30
1.8.2標準摩爾燃燒焓法31
1.8.3其它方法32
1.9反應熱效應與溫度及壓力的關系33
1.9.1ΔrHm與壓力的關系33
1.9.2ΔrHm與溫度的關系34
1.9.3相變焓35
1.10絕熱反應38
1.10.1等壓絕熱反應39
1.10.2等容絕熱反應39
1.11溶解熱和稀釋熱40
1.11.1積分溶解熱和積分稀釋熱40
1.11.2微分稀釋熱和微分溶解熱40
思考題41
習題43
第2章熱力學第二定律47
2.1自發(fā)過程和平衡狀態(tài)47
2.1.1自發(fā)過程及其特點47
2.1.2可逆過程與平衡狀態(tài)48
2.2卡諾原理49
2.2.1卡諾熱機49
2.2.2卡諾原理50
2.3熵概念53
2.3.1任意可逆循環(huán)的熱溫商53
2.3.2熵的引出54
2.3.3任意不可逆循環(huán)的熱溫商54
2.3.4熵判據(jù)55
2.4熵的統(tǒng)計意義和規(guī)定熵56
2.4.1熵的統(tǒng)計意義56
2.4.2熱力學第三定律和純物質(zhì)的規(guī)定熵59
2.5熵變的計算60
2.5.1簡單變化60
2.5.2相變化63
2.5.3化學反應63
2.6亥姆霍茲函數(shù)和吉布斯函數(shù)64
2.6.1亥姆霍茲函數(shù)64
2.6.2吉布斯函數(shù)67
2.7熱力學基本方程及其應用68
2.7.1熱力學基本方程69
2.7.2麥克斯威關系式71
2.7.3熱力學基本方程的應用73
思考題80
習題81
第3章多組分系統(tǒng)熱力學85
3.1基本概念和組成表示法85
3.1.1基本概念85
3.1.2組成表示法85
3.2偏摩爾量87
3.2.1概念的引出87
3.2.2偏摩爾量的集合公式88
3.2.3偏摩爾量之間的關系89
3.3敞開相熱力學基本方程和化學勢概念91
3.3.1敞開相熱力學基本方程91
3.3.2相變化和化學反應的平衡條件92
3.4純凝聚態(tài)物質(zhì)和理想氣體的化學勢95
3.4.1純凝聚態(tài)物質(zhì)的化學勢95
3.4.2純理想氣體的化學勢96
3.4.3理想氣體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96
3.5溶液的飽和蒸氣壓和理想溶液98
3.5.1純液體的飽和蒸氣壓98
3.5.2溶液的飽和蒸氣壓99
3.5.3理想溶液100
3.5.4理想溶液中各組分的化學勢101
3.5.5理想溶液混合過程中態(tài)函數(shù)的變化102
3.6理想稀溶液和亨利定律105
3.6.1理想稀溶液和亨利定律105
3.6.2亨利常數(shù)的物理意義107
3.6.3理想稀溶液中各組分的化學勢109
3.6.4使用不同濃度時溶質(zhì)的化學勢表達式110
3.7實際溶液中各組分的化學勢111
3.7.1以理想溶液為參考112
3.7.2以理想稀溶液為參考113
3.8活度的蒸氣壓測定法114
3.8.1以拉烏爾定律為參考115
3.8.2以亨利定律為參考115
3.8.3不同濃標對應的活度系數(shù)不同116
3.9實際二組分溶液的理論分析117
3.9.1吉布斯杜亥姆公式117
3.9.2杜亥姆馬居爾公式117
3.9.3A、B二組分系統(tǒng)的氣液平衡組成118
3.10分配平衡120
3.11稀溶液的依數(shù)性123
3.11.1蒸氣壓降低123
3.11.2凝固點降低124
3.11.3沸點升高127
3.11.4等壓過程的組合129
3.11.5滲透壓130
思考題132
習題133
第4章化學平衡138
4.1化學反應的可能性與化學平衡138
4.2理想氣體的化學平衡139
4.2.1化學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shù)139
4.2.2Kp與Kp、Kc、Kx、Kn的關系140
4.2.3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142
4.3純凝聚態(tài)物質(zhì)與理想氣體之間的化學平衡146
4.3.1平衡常數(shù)146
4.3.2分解壓147
4.4溶液中的化學平衡148
4.4.1標準平衡常數(shù)148
4.4.2理想溶液中的化學平衡149
4.4.3理想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149
4.4.4多相反應平衡149
4.5平衡常數(shù)的計算151
4.5.1標準摩爾生成吉布斯函數(shù)法151
4.5.2標準熵法152
4.5.3線性組合法154
4.5.4水溶液中離子的標準熱力學數(shù)據(jù)154
4.6平衡常數(shù)與溫度的關系156
4.6.1范特霍夫方程156
4.6.2溫度對平衡常數(shù)的影響157
4.7同時平衡159
4.7.1同時平衡159
4.7.2甲烷水蒸氣轉(zhuǎn)化制氫160
4.7.3反應的耦合161
*4.8絕熱反應162
4.9平衡常數(shù)與壓力的關系163
思考題165
習題166
第5章相平衡171
5.1相律171
5.2克拉佩龍方程176
5.2.1克拉佩龍方程176
5.2.2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177
5.2.3外壓對液體飽和蒸氣壓的影響180
5.3單組分系統(tǒng)相圖180
5.4二組分部分互溶雙液系182
5.4.1水苯酚相圖182
5.4.2杠桿規(guī)則185
5.5二組分完全互溶雙液系186
5.5.1理想溶液的壓力組成圖186
5.5.2理想溶液的溫度組成圖188
5.5.3精餾原理189
5.5.4A、B二組分非理想溶液的Tx圖190
5.6二組分完全不互溶雙液系192
5.7二組分簡單低共熔混合物系193
5.7.1二組分簡單低共熔混合物系的Tx圖194
5.7.2熱分析法繪制相圖195
5.8二組分連續(xù)互溶固溶體系統(tǒng)196
5.8.1固溶體的熔點介于TA和TB之間196
5.8.2具有最低熔點或最高熔點的連續(xù)互溶固溶體198
5.9二組分有限互溶固溶體系統(tǒng)199
5.9.1共晶型有限互溶固溶體系統(tǒng)199
5.9.2包晶型有限互溶固溶體系統(tǒng)201
5.10形成化合物的二組分凝聚物系203
5.10.1化合物與A、B二組分在固態(tài)完全不互溶203
5.10.2化合物與A、B二組分可形成有限互溶固溶體206
5.11三組分系統(tǒng)相圖206
5.11.1三角坐標系206
5.11.2部分互溶系統(tǒng)相圖209
5.11.3二固體鹽水系統(tǒng)210
思考題212
習題214
第6章化學動力學基礎220
6.1化學反應速率220
6.1.1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220
6.1.2反應速率的實驗測定222
6.2基元反應與質(zhì)量作用定律223
6.2.1基元反應223
6.2.2質(zhì)量作用定律224
6.2.3復雜反應225
6.3具有簡單級數(shù)的反應225
6.3.1零級反應226
6.3.2一級反應227
6.3.3二級反應229
6.4速率方程的建立232
6.4.1微分法233
6.4.2積分法234
6.4.3半衰期法235
6.4.4非線性擬合法236
6.5幾種典型的復雜反應237
6.5.1對峙反應237
6.5.2平行反應239
6.5.3連串反應240
6.6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241
6.6.1范特霍夫經(jīng)驗規(guī)則241
6.6.2阿累尼烏斯經(jīng)驗公式242
6.6.3活化能的獲得245
6.6.4表觀活化能245
6.7幾種反應速率的近似處理方法246
6.7.1選擇反應速率的控制步驟246
6.7.2平衡態(tài)近似248
6.7.3穩(wěn)定態(tài)近似250
*6.8微觀可逆性原理252
6.9鏈反應253
6.9.1鏈反應253
6.9.2直鏈反應255
6.9.3支鏈反應256
思考題257
習題258
第7章表面現(xiàn)象263
7.1界面張力263
7.1.1界面張力263
7.1.2影響界面張力的因素265
7.2表面熱力學266
7.2.1表面熱力學基本方程266
7.2.2熱力學平衡條件269
7.3潤濕現(xiàn)象271
7.3.1潤濕271
*7.3.2鋪展系數(shù)和黏附功272
7.4彎曲液面下的附加壓274
7.4.1附加壓與液面曲率半徑的關系274
7.4.2毛細現(xiàn)象275
7.4.3毛細現(xiàn)象的定量處理276
7.5蒸氣壓和溶解度與曲率半徑的關系277
7.5.1飽和蒸氣壓與曲率半徑的關系277
7.5.2溶解度與溶質(zhì)曲率半徑的關系279
*7.6新相生成與介安狀態(tài)280
7.6.1蒸氣凝結(jié)時臨界成核半徑與過飽和度的關系280
7.6.2蒸氣凝結(jié)時臨界成核半徑與過冷度的關系282
7.6.3液體凝固時臨界成核半徑與過冷度的關系283
7.6.4過熱現(xiàn)象284
7.7溶液表面的吸附285
7.7.1吉布斯吸附公式285
7.7.2溶液表面的吸附現(xiàn)象288
7.8表面活性劑288
7.8.1結(jié)構(gòu)特點及其分類288
7.8.2膠束的形成289
7.8.3溶液表面吸附的蘭格繆爾吸附等溫式291
7.8.4表面活性劑的應用292
思考題294
習題295
第8章電解質(zhì)溶液298
8.1法拉第定律298
8.1.1幾個基本概念298
8.1.2法拉第定律299
8.2離子的遷移數(shù)300
8.2.1遷移數(shù)300
8.2.2離子的電遷移率301
8.2.3遷移數(shù)的測定302
8.3電導率和離子獨立運動定律305
8.3.1電導率305
8.3.2摩爾電導率306
8.3.3離子獨立運動定律306
8.4電導率測定的應用310
8.4.1測定解離度和解離平衡常數(shù)310
8.4.2確定難溶鹽的溶解度311
8.4.3電導滴定312
8.5強電解質(zhì)溶液理論313
8.5.1溶劑的介電效應和水合作用313
8.5.2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數(shù)314
8.5.3強電解質(zhì)溶液的離子互吸理論317
8.5.4德拜休克爾昂薩格電導理論319
思考題320
習題321
第9章電化學基礎323
9.1原電池和電極電勢323
9.1.1幾種電勢323
9.1.2原電池的寫法324
9.1.3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325
9.2可逆電池熱力學326
9.3可逆電動勢的測定329
9.3.1可逆電池329
9.3.2韋斯頓標準電池329
9.3.3可逆電池電動勢的測定330
9.4電極電勢和電動勢與組成的關系331
9.4.1標準氫電極和標準電極電勢331
9.4.2電極電勢與氧化還原性332
9.4.3能斯特公式333
9.4.4標準電動勢的測定335
9.5原電池的設計337
9.5.1電極的分類337
9.5.2把氧化還原反應設計成原電池340
9.5.3把非氧化還原反應設計成原電池341
9.5.4設計濃差電池344
9.6電動勢測定的應用346
9.6.1活度系數(shù)的測定346
9.6.2測定難溶鹽的溶度積常數(shù)348
9.6.3測定溶液的pH值348
9.6.4電勢滴定350
*9.6.5電勢pH圖351
9.7分解電壓353
9.7.1電極反應速率353
9.7.2分解電壓354
9.8電極的極化355
9.8.1濃差極化356
9.8.2活化極化356
9.8.3超電勢的測定357
9.9電解反應358
9.9.1電極反應358
9.9.2金屬的電沉積359
9.9.3鋁及鋁合金的表面氧化360
9.10金屬腐蝕與防護360
9.10.1金屬腐蝕360
9.10.2影響腐蝕速率的主要因素362
9.10.3金屬防腐蝕363
思考題364
習題366
附錄370
附錄Ⅰ25℃下部分物質(zhì)的標準熱力學數(shù)據(jù)(p=105Pa)370
附錄Ⅱ25℃下部分物質(zhì)的標準摩爾燃燒焓(p=105Pa)373
附錄Ⅲ25℃下水溶液中部分物質(zhì)的標準熱力學數(shù)據(jù)374
附錄Ⅳ部分物質(zhì)的等壓摩爾熱容(單位:J·K-1·mol-1)375
附錄Ⅴ部分物質(zhì)的凝固點降低常數(shù)和沸點升高常數(shù)377
附錄Ⅵ25℃下的標準電極電勢(p=101.325kPa,b=1mol·kg-1)377
附錄Ⅶ原子量表379
附錄Ⅷ希臘字母讀音表380
參考文獻381
索引382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