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文化”是一個發(fā)展的動態(tài)概念
一 正確認識中國文化的性質和“源”“流”“今”
二 外國人忽視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裂變與重整是造成外國與中國嚴重沖突的重要原因
三 中國人也要認識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裂變與重整
第二章 中國文化的主體性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
一 中國的相對封閉環(huán)境決定了文化的原生性
二 中國文化原生性最 好的證明和最偉大的杰作是漢字
三 中國文化的主體性與完整性
四 中國文化主體的強大變通能力和中國人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心理
第三章 從黃帝至夏商周:上古時期就形成的中央觀念與統(tǒng)一意識
一 四千多年前開始的統(tǒng)一史形成了中國人強烈的追求統(tǒng)一
二 自古以來中國人心里只有一個“天下”
三 為統(tǒng)一中,做出貢獻者受到尊敬,反之則遭到全國人民
第四章 春秋戰(zhàn)國:中國哲學與道德倫理的奠基時期
一 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中間”階段
二 最可貴的是多元并存的時代精神
三 我們從孔子和孟子那里最需要繼承的是什么
四 《老子》的辯證法和《莊子》的相對主義
五 《周易》與儒道的雙向促進
第五章 秦漢:“書同文字”與“獨尊儒術”兩種“同”的兩種后果
一 沒有“書同文字”就不會有中華民族
二 從生動活潑到大一統(tǒng)的利弊
三 漢朝正確的民族政策與漢文化傳播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民族與宗教顯示的中華文明寬容性
一 大倒退:西晉分封導致王朝短命
二 民族融合的重要動力:少數(shù)民族主動以漢文化指導王朝建設
三 中華文化儒道佛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第七章 隋唐:體制改革與開放觀念帶來的輝煌
一 從文化史角度認識短命的隋代
二 正確的民族政策帶來了民族融合與多元文化個性
三 “書同文”后的又一偉大文化措施:建立科舉制度
四 唐代文化的輝煌來自開放形成的多元性
第八章 宋元明:中華文明從巔峰開始跌落
一 商業(yè)繁榮,商人卻沒有地位
二 官方哲學阻遏了思想自由
三 中華文化的和平性
四 蒙元在遼金之后也融人了中華文化主流
五 明代:專制統(tǒng)治愈烈,思想進一步受到束縛
第九章 清:文化專制與奴性極度發(fā)展
一 中國疆域的最后確定與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二 殘酷的文字獄徹底扼殺民族精神
三 思想窒息使古代中國失去最后一次起飛機會
四 20世紀中國的巨大變化充分證明康雍乾三朝的嚴重失誤
第十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轉折
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弱點
二 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注入了新的文化精神
三 五四激活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
四 堅持五四開創(chuàng)的新文化傳統(tǒng)
第十一章 構建中國新的先進文化體系
一 儒家思想不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的主導思想
二 儒家思想在中國新文化建設中仍可發(fā)揮重要作用
三 深入發(fā)掘易學、道學和佛學中的積極因素
四 關鍵是處理好三種文化成分的關系
五 徹底清除封建專制意識,建立自我凈化機制
附錄一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及其對文化的影響
一 中國人注重思維的濃縮性
二 崇虛是中國人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
三 注重整體性把握,從整體出發(fā)觀照局部
四 注重辯證是中國人思維的寶貴特點
附錄二 從孔子、老子、如來佛共處一室看中國人的宗教觀
一 儒學不是儒教,但沒有宗教能夠取代
二 中國人對一切宗教歷來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
三 政教分離和宗教的世俗性
附錄三 中國人辦大事的心理與能力
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辦大事的心理與能力
二 外國人對中國人辦大事的心理與能力嚴重估計不足
三 中國人辦大事的心理與能力能夠化解許多弱點
附錄四 中國文化與21世紀的世界
一 中國文化在21世紀的世界究竟會占什么地位
二 中國文化尚不具備成為世界主導文化的條件
三 冷靜看待“漢語熱”和“中國文化熱”
四 正確估計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
五 21世紀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