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章 二十年演變:美國對阿以的平衡政策(1948—1968)
節(jié) 對等平衡政策的漸變:從杜魯門到約翰遜
一 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時期嚴格的平衡政策
二 肯尼迪政府時期積極的平衡政策
三 約翰遜政府時期美以“特殊關系”的實質化
第二節(jié) 約翰遜政府重構對等平衡政策的嘗試
一 六 日戰(zhàn)爭后約翰遜政府的政策取向
二 安理會242號決議通過后約翰遜政府的對等平衡外交
三 制約約翰遜政府實施對等平衡政策的因素
第二章 緩和與尼克松政府的對等平衡政策
節(jié) 美蘇緩和及其對美國中東政策理念的影響
一 尼克松主義與美國對緩和的認知
二 蘇聯的緩和觀
三 美蘇緩和對美國中東政策的意義
第二節(jié) 埃以消耗戰(zhàn)爆發(fā)的動因
一 雅林使命陷入僵局
二 納賽爾對阿以問題的認知
三 制約消耗戰(zhàn)規(guī)模的因素及戰(zhàn)爭的爆發(fā)
第三節(jié) 尼克松政府初期的中東政策取向與大國會談
一 羅杰斯主導下的中東政策
二 大國會談
第四節(jié) 羅杰斯計劃
一 個羅杰斯計劃(Rogers Plan)
二 約旦計劃
三 第二個羅杰斯計劃(Rogers Initiative)
四 對等平衡政策的困境
第三章 約旦危機:美國平衡政策演變的支點
節(jié) 尼克松政府應對劫機的政策
一 約旦危機爆發(fā)的原因
二 劫機及美國的雙重應對路線
第二節(jié) 約旦內戰(zhàn)
一 巴約沖突
二 美國在約旦內戰(zhàn)期間的強硬路線
三 和平路線的延續(xù)及其困境
第三節(jié) 約旦危機的演變及其解決
一 敘利亞介入危機與美國的應對措施
二 蘇聯等國的反應及美國的威懾行動
三 美國與以色列就干預問題的磋商
四 危機的解決
第四節(jié) 約旦危機的影響
一 約旦危機對巴約雙方的影響
二 約旦危機對美國中東政策的意義
第四章 美國平衡政策的嬗變及其對阿以局勢的影響
節(jié) 臨時運河協議方案與對等平衡政策的終結
一 臨時運河協議的初方案
二 雅林的單獨解決方案
三 美國的臨時運河協議計劃
四 羅杰斯對等平衡政策的終結
第二節(jié) 威懾平衡政策的形成
一 約旦危機后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
二 蘇聯對埃及的援助
三 威懾平衡下的阿以態(tài)勢
第三節(jié) 走向十月戰(zhàn)爭之路
一 美蘇峰會與中東現狀的維持
二 埃及對美國和以色列緩和的失敗
三 美蘇緩和背景下埃及對蘇聯政策的轉變
四 埃及的戰(zhàn)前準備
第五章 十月戰(zhàn)爭、石油危機與美國對等平衡政策的重塑
節(jié) 埃敘突襲與美國在戰(zhàn)爭初期的應對政策
一 戰(zhàn)爭初期埃敘軍隊的突進
二 美以戰(zhàn)前情報評估的失敗
三 尼克松政府的初反應及其危機解決理念的形成
四 美國停火建議的受挫與對以空運
第二節(jié) 戰(zhàn)局的逆轉與美蘇推動?;?br />
一 埃以戰(zhàn)局的逆轉
二 美國公開援以帶來的外交困局
三 美蘇共同推動安理會338號決議
第三節(jié) 美蘇對抗與危機的解決
一 基辛格支持以色列違反?;饏f議
二 ?;饐栴}向美蘇直接對抗的轉換
三 三 級戰(zhàn)備與危機的解決
第四節(jié) 石油危機、脫離接觸與對等平衡政策的重塑
一 20世紀70年代初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的有利形勢
二 石油武器的使用
三 脫離接觸與石油危機的結束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