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的目的以及意義
第二節(jié) 前人的研究結果
一、法師注釋
二、中國學者
三、外國學者
四、期刊論文以及碩博論文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圓頓止觀的成立背景
第一節(jié) 宗派佛教成立的外在條件
一、王權的外護
二、思潮的鋪墊
第二節(jié) 宗派佛教成立的內在因素
一、規(guī)范僧團,建立穩(wěn)健的制度
二、整合思潮,重新構建
三、創(chuàng)新禪學,完善系統(tǒng)
第三節(jié) 圓頓止觀的構建過程
第四節(jié) 結語
第三章 圓頓止觀的傳承
第一節(jié) 早期的法統(tǒng)觀念
第二節(jié) 有師止觀與無師止觀相承
第三節(jié) 金口相承與今師相承
第四節(jié) 法門改轉始論相承
第五節(jié) 結語
第四章 圓頓止觀釋名
第一節(jié) 修證內涵的全面詮釋——解決止觀自身的局限
第二節(jié) 二種正面釋名——消除概念矛盾
第三節(jié) 會異與融通——止觀內涵的延伸
第四節(jié) 結語
第五章 圓頓止觀的體相
第一節(jié) 約止觀顯體相
第二節(jié) 約眼智顯止觀體相
第三節(jié) 約境界顯止觀體相
第四節(jié) 以得失顯止觀體相
第五節(jié) 總結
第六章 圓頓止觀的攝法與偏圓
第一節(jié) 圓頓止觀的攝法
一、止觀攝六法
二、六法相互含攝
第二節(jié) 圓頓止觀的偏圓
一、大小與半滿
二、偏圓與頓漸
三、以權實判釋
第三節(jié) 總結
第七章 修學圓頓止觀的發(fā)心
第一節(jié) 約十種非心揀擇發(fā)菩提心
第二節(jié) 約四種四諦發(fā)菩提心
第三節(jié) 約四弘發(fā)菩提心
第四節(jié) 約六即發(fā)菩提心
第五節(jié) 總結
第八章 修學圓頓止觀的四種行法
第一節(jié) 四種三昧的思想來源
第二節(jié) 四種三昧的具體內容
一、常坐三昧
二、常行三昧
三、半行半坐三昧
四、非行非坐三昧
第三節(jié) 修持四種三昧的注意事項
一、作法修與隨自意修
二、同緣實相,皆共一心三觀
三、根機利鈍與悟道有無障礙,取決于止觀與戒行
第四節(jié) 總結
第九章 修學圓頓止觀的遠方便
第一節(jié) 二十五法的思想來源
第二節(jié) 二十五法的具體內容
一、具五緣
二、呵五欲
三、棄五蓋
四、調五事
五、行五法
第三節(jié) 結語
第十章 修學圓頓止觀的近方便——十境
第一節(jié) 十境的立名
第二節(jié) 十境的內容
一、陰界入境
二、煩惱境
三、病患境
四、業(yè)相境
五、魔事境
六、禪定境
七、諸見境
八、增上慢境
九、二乘境
十、菩薩境
第三節(jié) 十境的次第
第四節(jié) 十境的互發(fā)
第五節(jié) 結語
第十一章 修學止觀的正修行法——十乘觀法
第一節(jié) 十乘觀法的設立
第二節(jié) 十乘觀法的內容
一、觀不思議境
二、真正發(fā)菩提心
三、善巧安心止觀
四、破法遍
五、識通塞
六、道品調適
七、對治助開
八、知位次
九、能安忍
十、離法愛
第三節(jié) 結語
第十二章 圓頓止觀的當代實踐
第一節(jié) 當代的佛教現狀
第二節(jié) 圓頓止觀的特質
第三節(jié) 圓頓止觀的當代實踐
第四節(jié) 總結
主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