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國際傳播藍皮書:中國國際傳播發(fā)展報告(2014)

國際傳播藍皮書:中國國際傳播發(fā)展報告(2014)

國際傳播藍皮書:中國國際傳播發(fā)展報告(2014)

定 價:¥89.00

作 者: 胡正榮,李繼東,姬德強 著;胡正榮,李繼東,姬德強 編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國際傳播藍皮書
標 簽: 傳播理論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ISBN: 9787509761892 出版時間: 2014-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0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主題,新華社、人民網(wǎng)、環(huán)球時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社、外文局、中新社、中國電影資料館、藍海電視臺等l0多家權威機構首次系統(tǒng)展示、深入分析了各自領域的國際傳播發(fā)展情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加拿大西募菲莎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等l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知名學者討論了全球傳播研究的新范式、打造國際流媒體的突破點、跨文化傳播以及文化領導權等焦點話題。

作者簡介

胡正榮,男,1966年5月出生于寧夏銀川市,祖籍河南開封。1982年--1986年在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199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任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新聞學與傳播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客座研究員(2005)、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傳播與媒介研究中心Leverhulme訪問教授(2006)、新加坡《亞洲媒介》編委、韓國首爾大學《傳播研究》編委、英國《全球媒介與傳播》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研究(包括媒介發(fā)展戰(zhàn)略、媒介政策與制度、媒介管理等)、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新媒介等。講授課程有“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傳播學理論”、“媒介研究”等。發(fā)表論文、論著等成果300余萬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際傳播發(fā)展新趨勢與加快構建現(xiàn)代傳播體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基于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中國國際傳播力建設研究”等多項省部級以上項目,主要著作有《媒介的現(xiàn)實與超越》、《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中國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叢書》、《外國媒介集團研究》、《媒介市場與資本運營》、《西部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等)、《中國傳播論壇—變化中的廣播電視》、《世界電視前沿》、《媒介管理研究—廣播電視管理創(chuàng)新體系》、《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等。2000年列為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成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李繼東,男,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7),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訪問學者(2009)。主要研究領域:傳播政策與制度、傳播產(chǎn)業(yè)與公共服務、傳播理論和新媒介等,主要講授課程:傳播學概論、傳播學史、傳播政策研究、媒介研究、新聞業(yè)務(寫編評)等。已發(fā)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有《中國影視政策創(chuàng)新研究》(2013)、《英國公共廣播政策變遷與問題研究》(2007)等,主編和副主編著作有《21世紀初我國大眾傳媒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全球傳媒產(chǎn)業(yè)發(fā)展報告》等10余部。參與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社科項目等科研項目20余項。2007年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9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訪問學者。獲北京第十和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等獎勵。。//姬德強,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傳媒學術網(wǎng)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國際傳播、數(shù)字化與中國社會轉(zhuǎn)型,參與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社科項目,發(fā)表SSCI、CSSCI期刊論文多篇,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訪問學者(2010~2011),香港城市大學訪問研究生(2009)。

圖書目錄

Ⅰ 總報告
1 新理念、新戰(zhàn)略、新模式:2014中國國際傳播發(fā)展報告【胡正榮 李繼東】/001
  一 政策導向:新理念的提出/002
  二 實踐創(chuàng)新:新戰(zhàn)略轉(zhuǎn)型期的開啟/004
  三 理論探索:一種全球傳播能力模式的建構/007
  四 發(fā)展趨勢/009
2 全球傳播研究的新范式:多維歷史性分析及去殖民化知識建構【趙月枝】/011
3 打造國際一流媒體的突破點:主體?訴求?渠道?類型【胡智鋒 劉 俊】/031

Ⅱ 實踐篇
4 以海外受眾為中心打造國際傳播“王牌戰(zhàn)略”
  ——新華社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展報告【周宗敏 閻 濤 紀國華】/045
5 中國網(wǎng)絡媒體對外傳播發(fā)展報告【劉 揚 單成彪 劉 慧】/061
6 搭建民間輿論平臺爭奪國際話語空間——《環(huán)球時報》在2013【吳 杰】/073
7 搭建溝通平臺傳遞華文華音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建全球華語廣播網(wǎng)十年一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084
8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新跨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088
9 中央電視臺國際傳播建設發(fā)展現(xiàn)狀及戰(zhàn)略前瞻【任學安 任永雷】/098
10 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轉(zhuǎn)型發(fā)展遵循規(guī)律培養(yǎng)人才
  ——以《中國日報》為例,淺談中國媒體國際傳播發(fā)展思路【高岸明】/109
11 在傳承與發(fā)展中尋求新的突破
  ——淺論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實踐的發(fā)展歷程【于運全 張玉寧】/119
12 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歷史、現(xiàn)狀與對策【孫向輝 張 嵐】/130
13 BON藍海電視:構建“全媒體云平臺”推動中國內(nèi)容全球傳播【崔 松】/146
14 2003~2013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十年歷程及前景展望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 中國新聞發(fā)言人研究中心】/158
15 孔子學院:一種漢語文化國際傳播的模式【王潤玨】/173
16 2008~2013中國城市國際傳播“黃金五年”與反思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公共關系研究所】/183
17 外國精英眼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唐曉芬 田 卉 周培源】/200
18 智庫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用與實踐【郭金月】/215

Ⅲ 專題篇
19 全球權力轉(zhuǎn)移與文化領導權
  ——葛蘭西視角下的國際傳播理論研究【張 磊 王韶霞】/226
20 跨國媒體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視角【姜 飛】/235
21 國際傳播能力的界定及其評估【李 智】/246
22 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國際傳播的戰(zhàn)略思考【黃 廓】/254
23 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新華社拓展國際傳播能力的基本策略【陳 怡】/261
24 電視國際傳播的“化整為零”策略【李 宇】/269
25 版權輸出:做足專業(yè),樹立品牌
  ——以華語教學出版社為例【顏小虎 張新華】/279
26 撕下標簽:中國媒體走出去的困惑與努力
  ——以CCTV美洲臺為例【馬萊佳(格林納達) 胡笑紅】/287
27 國產(chǎn)電影“走出去”的誤區(qū)分析【李艷偉】/296
28 知名職業(yè)運動員媒介形象與國家形象
  ——以網(wǎng)球運動員李娜的媒介形象為例【趙京文】/308
29 傳播鴻溝:中日沖突的傳播視角【王 祎】/318

Ⅳ 境外篇
30 “新媒體總統(tǒng)”巴拉克?奧巴馬的形象建構和傳播【李 杰 周 亭】/324
31 俄羅斯媒體展開與政府政策緊密結合的輿論戰(zhàn)【吳 非 胡逢瑛】/338
32 公共政策、規(guī)制的市場與國家安全:“依附之路”上的加拿大【姬德強】/350
33 日本的“文化外交”與NHK的國際傳播策略【劉 斌】/363
34 中亞五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管窺:現(xiàn)狀與成因【鄭 亮】/376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