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為湖湘學的集成
朱熹與張栻的論學:性體情用心統(tǒng)與
性體心用導向心之九義
張栻在宋代道學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響
南宋二江諸儒與南軒之學返傳回蜀
道治一體
——湖湘學派的學術旨趣
張南軒“儒佛之辨”芻議
張栻佛教觀研究
張栻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探討
張栻內(nèi)圣外王合一的經(jīng)世之學
淺析張栻經(jīng)世思想及其實踐活動的內(nèi)在根據(jù)
——以《經(jīng)世紀年序》為中心
忠孝傳家:南軒“孝悌觀”初探
張栻與湖湘學派
——標點本《張栻集》前言
張栻朱熹書信編年考證
張栻的“性善”論說
張栻《太極圖說解》及其太極體性論
張栻《太極解義》的完整再現(xiàn)
張栻生論思想及其源流辨析
張栻心性論研究
論張栻以心與太極為核心的理學思想
詮釋與傳承
——以張栻《孟子說》中對((萬章上二》的注釋
論儒家倫理思想的歷史傳承
“無所為”與“有所為”
——張栻的義利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芻議
天理人欲不并立,反躬以存理遏欲
——南軒理欲論探析
張栻修養(yǎng)工夫論的內(nèi)涵及其意義
張栻反俗學思想初論
——從其書院教育思想說起
張栻“異端”觀研究
《南軒易說》象數(shù)說述評
《南軒易說》“道器”說辨析
以“時中”解“易地則皆然”
——張栻?qū)Α耙椎貏t皆然”的闡釋
張栻題跋范仲淹書帖述考
張栻與蜀地學者交游考述
張栻?qū)晷员倔w論的吸收和改造
朱熹與張栻的思想異同
張栻與朱子解經(jīng)異同考論
——以《癸巳論語解》為例
知行之辯:周必大與張栻的學術交誼
張杭對張浚學術的繼承與揚棄
張浚對張栻一生學問德行的影響
論朱熹的《張浚行狀》
“明于治亂之道”的張浚
——以“苗、劉之變”考察為中心
張浚與文昌帝君信仰
中國文明的哲學基礎
韓愈與佛教
宋明理學理治思想理論特性
為善何以難
——宋明理學中的“道德意志”問題及其他
二程“終身不甚推濂溪”原因分析
李石與宋代蜀學
朱熹的《文集》與《語類》中幾則重要材料年代新考
朱熹政治倫理哲學論略
朱子小學教育思想研究
試論楊簡心學
真德秀《心經(jīng)》與韓國心法學
皇極的本體化及其政治意蘊
——以真德秀的皇極說為中心
貴州明代心學大師孫應鰲與王陽明的思想淵源
退溪“禮緣仁情”中的易學思想
王徵的天主教義理思想發(fā)微
論韓國朱子學者宋時烈的“直”儒學
從《論語》“游于藝”的訓釋看清初學風
康有為論宋明理學與先秦諸子
唐君毅論朱熹與王陽明互補之成德工夫
“張枝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國際論壇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