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理作為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開啟的文學大眾化時代的一面旗幟,過去對他的研究和宣傳都很不夠。新時期以來出版了一些著作,各有特點?!段幕辍ぺw樹理在沁水》選取“趙樹理在沁水”這一獨特視角,注定了它是一本尋根之作,使讀者能夠看到傳主更多的本來面目,追尋到他真正的文學人生的源頭。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家。幾千年來,知識分子幾乎都是從農村出來的,但是一出人頭地之后,又都離開了農村,至少從思想上、感情上、意識上離農民遠了。趙樹理是歷史上出身農民又始終不離農村,不改變農民生活、農民意識的少數“士子”中的一個,如他所說,從來不到“上等人”那里去“入伙”。他住在城市,心里想著農民:城市下雨,他為故鄉(xiāng)多旱的土地解渴而慶幸;冬天用上暖氣,他心里念叨,尉遲村今年缺煤不缺煤。他回故鄉(xiāng),不去自己家里,先到是趙樹理在故鄉(xiāng)得來的,故鄉(xiāng)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給了他靈感,故鄉(xiāng)是他生活的源頭,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頭。田澍中在《文魂·趙樹理在沁水》里把趙樹理在故鄉(xiāng)的活動如實展現出來,使我們既看到傳主的過去,又對其思想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收獲是雙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