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力學纖維集合體力學

纖維集合體力學

纖維集合體力學

定 價:¥88.00

作 者: 顧伯洪,孫寶忠 著
出版社: 東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大學教材 大中專教材教輔

ISBN: 9787566905475 出版時間: 2014-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57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纖維集合體是由柔性纖維以一定的紡織成型制造方法而形成的結構穩(wěn)定的紡織品總稱。纖維集合體力學研究各類紡織品在外力場作用下的結構變形和破壞過程。本書在敘述纖維集合體發(fā)展歷史的基礎上,介紹纖維集合體的多尺度結構、結構表征指標和力學性質,以材料/結構/性質一體化設計為主線,著重闡述纖維集合體的結構力學分析建模方法、力學性質預測和纖維集合體結構設計。本書涉及的纖維集合體種類包括纖維、平行長絲紗、加捻長絲紗和智囊纖維紗,二維和三維機織物、針織物、編織物及其增強復合材料,以及非織造布等。本書描述纖維集合體及其力學特征優(yōu)化設計的詳細體系,進而應用于紡織工藝技術優(yōu)化和纖維集合體復合材料細觀結構設計。本書適用于紡織科學與工程、紡織材料、以及對非線性柔性有興趣的力學、復合材料等專業(yè)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或自學,也可為紡織行業(yè)的工程師進行纖維集合體設計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顧伯洪,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主要研究紡織結構復合材料沖擊動力學、纖維集合體多尺度結構/性能一體化設計,近5年內,在PhilosophicalMagazine等國際著名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fā)表的論文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70余篇,著有《紡織結構復合材料沖擊動力學》,指導的《三維紡織結構復合材料壓縮性能的應變率效應及動態(tài)特性分析》獲2009年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任《復合材料學報》三屆編委和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兩屆理事,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孫寶忠,紡織材料專業(yè)博士,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現(xiàn)任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高技術紡織品系副主任,輕質結構復合材料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紡織品結構和性能、輕質結構復合材料制備及力學、纖維集合體構造及力學、材料系統(tǒng)的頻域分析、有限元計算和模擬等,近5年內發(fā)表國際SCI期刊論文6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育發(fā)展基金委課題7項,先后獲得“上海市晨光學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榮譽。

圖書目錄

緒論1
0.1纖維集合體概念及范疇1
0.2纖維集合體分類2
0.2.1纖維4
0.2.2長絲紗5
0.2.3短纖維紗線6
0.2.4變形紗8
0.2.5機織物9
0.2.6針織物10
0.2.7非織造布11
0.2.8編織物12
0.3纖維集合體力學發(fā)展歷史沿革14
0.3.1機織物幾何結構15
0.3.2機織物結構力學17
0.3.3非織造布21
1連續(xù)介質與纖維集合體31
1.1連續(xù)介質物質構成31
1.1.1基本概念32
1.1.2基本假設和發(fā)展歷史32
1.2連續(xù)介質及其變形描述33
1.2.1應力應變定義33
1.2.2物體變形38
1.3纖維集合體構成和結構分級44
1.4從分子層級模擬纖維45
1.4.1構造、結構和性能45
1.4.2聚合物形式46
1.4.3天然纖維47
1.4.4人造纖維49
1.4.5無機纖維50
1.5纖維結構性能模擬50
1.5.1力學響應50
1.5.2其他性質52
1.6紗線結構性質模擬52
1.6.1紗線類型52
1.6.2紗線結構52
1.6.3紗線力學54
1.7織物結構性能模擬55
1.7.1機織與針織物結構55
1.7.2幾何模型59
1.7.3力學模型67
1.8總結69
2纖維集合體力學基礎73
2.1引言73
2.2纖維分類74
2.3紡織品和紡織復合材料功能74
2.4纖維結構建模76
2.4.1天然纖維結構建模77
2.4.2合成纖維結構78
2.5纖維幾何結構統(tǒng)計模型81
2.5.1纖維長度分布81
2.5.2纖維直徑分布83
2.5.3纖維橫截面模型86
2.5.4纖維空間形狀建模87
2.5.5外觀輪廓建模90
2.6單纖維力學性質建模91
2.7纖維黏彈性97
2.7.1蠕變和松弛模型98
2.7.2無限單元模型100
2.7.3非線性模型101
2.7.4溫度依賴性103
2.8纖維摩擦性能104
2.9纖維集合體模型106
2.9.1線性纖維集合體的不均勻性107
2.9.2混紡纖維性能110
2.9.3纖維集合體結構的力學性能112
2.10結論116
3纖維摩擦和纖維集合體壓縮性質127
3.1纖維摩擦性質127
3.1.1引言127
3.1.2纖維、金屬和聚合物的結構和性能差異128
3.1.3經(jīng)典摩擦公式129
3.1.4纖維摩擦實驗129
3.1.5摩擦行為結構模型130
3.1.6摩擦常數(shù)通用公式和結構133
3.1.7摩擦影響因素134
3.1.8實驗結果研究135
3.1.9極端法向力下紡織品摩擦性質143
3.1.10羊毛纖維摩擦144
3.1.11纖維摩擦性質總結147
3.2纖維集合體壓縮性質147
3.2.1羊毛壓縮性概述——van Wyk壓縮理論147
3.2.2纖維集合體壓縮性質模型與數(shù)值模擬 153
4紗線拉伸性質181
4.1平行長絲紗181
4.2加捻長絲紗186
4.2.1應力分析方法187
4.2.2長絲紗線斷裂過程特征200
4.3加捻短纖紗205
4.3.1短纖維純紡紗 205
4.3.2短纖維混紡紗216
5紗線扭轉性質223
5.1纖維扭轉性質223
5.1.1纖維扭轉剛度223
5.1.2扭轉實驗方法227
5.1.3纖維扭轉破壞228
5.2長絲紗扭轉性質229
5.2.1纖維彎曲對紗線扭轉的影響229
5.2.2纖維扭轉對紗線扭矩的影響234
5.2.3纖維拉伸對紗線扭矩的影響238
5.3短纖紗的扭轉性質240
6機織物結構力學模型243
6.1機織物結構力學模型意義與目標243
6.2機織物力學性質243
6.2.1多尺度研究243
6.2.2纖維性能245
6.3機織物多尺度力學建模246
6.3.1幾何模型246
6.3.2連續(xù)介質力學模型246
6.3.3離散法247
6.3.4半離散單元247
6.4機織物單胞和幾何模型249
6.5機織物力學實驗250
6.5.1雙軸向拉伸測試250
6.5.2面內剪切測試251
6.5.3彎曲測試252
6.5.4橫向壓縮253
6.6機織物單胞變形細觀尺度三維模型254
6.6.1本構模型254
6.6.2周期性對稱邊界條件256
6.6.3雙軸向拉伸258
6.6.4面內剪切258
6.6.5橫向壓縮259
6.6.6滲透率計算260
6.7圖像分析:全域數(shù)字圖像相關法和X射線斷層掃描260
6.7.1全域數(shù)字圖像相關法260
6.7.2 X射線斷層掃描260
6.8結論和展望262
7針織物建模與可視化269
7.1針織物結構建模目的269
7.2針織結構種類269
7.3結構尺度271
7.4中觀尺度針織物結構單元273
7.4.1線圈273
7.4.2添紗組織273
7.4.3握持組織274
7.4.4浮線組織274
7.4.5集圈或壓圈275
7.4.6移圈組織275
7.4.7襯緯組織276
7.4.8襯墊組織276
7.4.9其他改性結構單元276
7.5建模步驟276
7.6模型建立277
7.6.1輸入數(shù)據(jù)277
7.6.2拓撲生成278
7.6.3紗線路徑表示法283
7.6.4力學模型284
7.6.5紗線接觸288
7.6.6紗線截面形態(tài)和紗線路徑288
7.6.7紗線不勻288
7.7后處理289
7.7.1紗體繪制289
7.7.2可視化289
7.8其他類型模型290
7.9面料模擬應用領域及發(fā)展趨勢290
7.10結論290
8編織與其他紡織復合材料結構與力學性能295
8.1紡織結構復合材料295
8.2二維織物295
8.2.1直接成型織物296
8.2.2機織物296
8.2.3緯編針織物297
8.2.4經(jīng)編針織物298
8.2.5編織物300
8.2.6混雜織物301
8.3三維織物301
8.3.1三維機織物301
8.3.2三維編織織物302
8.3.3正交鋪紗織物 303
8.4剛度/柔度矩陣均勻化計算303
8.4.1基體修正法304
8.4.2彎曲纖維模型305
8.4.3平均剛度法306
8.4.4平均柔度法308
8.4.5剛度柔度混合法308
8.5橋聯(lián)模型309
8.6數(shù)值模型比較311
8.6.1與三維正交類復合材料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311
8.6.2與二維機織物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312
8.7數(shù)值模型在有限元分析中的應用315
8.7.1傳統(tǒng)有限元分析315
8.7.2混雜有限元分析316
8.8非單胞方法317
9非織造材料結構力學與過濾性質326
9.1引言326
9.2非織造布結構模型328
9.3非織造布中孔徑與孔徑分布模擬330
9.3.1孔徑模型330
9.3.2孔徑分布模型331
9.4拉伸強度332
9.4.1拉伸強度各向同性模型332
9.4.2小應變下力法模型334
9.4.3能量分析方法334
9.5非織造布彎曲剛度335
9.6非織造布比滲透率模型336
9.6.1比滲透率理論模型336
9.6.2三維各向異性非織造布的方向滲透率339
9.6.3非織造布定向毛細壓力和流體芯吸341
9.7熱阻和導熱系數(shù)343
9.8聲阻345
9.8.1理論模型345
9.8.2經(jīng)驗模型348
9.9非織造布顆粒過濾性能349
9.9.1過濾性能評價350
9.9.2過濾機制351
9.9.3干燥空氣過濾過濾效率351
9.9.4壓力降354
9.10展望和進一步閱讀材料354
10織物性能表征與測試361
10.1引言361
10.2機織物拉伸測試362
10.3織物剛度(彎曲)測試364
10.4織物剪切測試概念366
10.5織物撕裂強力368
10.6織物剪切測試方法370
10.6.1舌形法(單縫法)370
10.6.2梯形法(翼形撕裂法)372
10.6.3落擺試驗(Elmendorf裝置)373
10.7 Kawabata評價系統(tǒng)KES375
10.7.1拉伸性質375
10.7.2剪切性能375
10.7.3彎曲性能376
10.7.4壓縮性能377
10.7.5表面性能377
10.8 FAST測試系統(tǒng)378
10.9織物壓縮性能378
10.10織物的變形機理總結379
10.11作為復合材料結構增強體的纖維集合體379
10.11.1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的疲勞380
10.11.2剛性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和彈性基復合材料381
10.11.3預測試驗的基本知識381
10.12層合板的基本力學:在測試中的應用382
10.12.1在測試中的應用384
10.12.2幾何參數(shù)的重要性386
10.13三維纖維集合體結構復合材料388
10.14更多信息389
10.14.1本章提到的ASTM測試方法列表389
10.14.2補充閱讀材料390
11機織物和柔性復合材料撕裂與頂破393
11.1撕裂393
11.1.1撕裂性能研究概述393
11.1.2柔性復合材料梯形撕裂分析計算模型396
11.1.3機織物和柔性復合材料梯形撕裂有限元計算模型實例404
11.2頂破425
11.2.1頂破性能研究概述425
11.2.2柔性復合材料頂破分析計算模型實例427
11.2.3機織物和柔性復合材料頂破過程有限元計算實例433
12復雜應力狀態(tài)454
12.1纖維集合體彎曲性質454
12.1.1纖維彎曲454
12.1.2紗線彎曲460
12.1.3織物彎曲465
12.2織物懸垂性質470
12.2.1懸垂性測試方法470
12.2.2織物懸垂變形分析471
13三維纖維集合體474
13.1三維纖維集合體基本概念474
13.2二維預成型體(二維織物)475
13.2.1二維機織物475
13.2.2二維針織物476
13.2.3二維非織造布476
13.2.4二維編織物477
13.3二維紡織預成型體局限性478
13.4三維預成型體(三維織物)478
13.4.1三維纖維集合體定義478
13.4.2三維織物和二維織物對比479
13.4.3三維機織物479
13.4.4三維針織物484
13.4.5三維編織物485
13.4.6三維縫合織物487
13.4.7三維非織造布488
13.5結論491
14紡織品懸垂性與服裝三維建模、模擬以及可視化技術494
14.1引言494
14.2三維紡織模型回顧 495
14.2.1幾何模型495
14.2.2有限元模型495
14.2.3粒子系統(tǒng)496
14.3織物力學的自動測量496
14.4懸垂性測量與評價499
14.5三維質量彈簧模型的關鍵原則501
14.5.1質量彈簧系統(tǒng)的一般描述501
14.5.2觸碰檢測和反應504
14.6織物模擬:優(yōu)點、缺點與改進建議505
14.7實驗結果和討論507
14.8應用與實例510
14.8.1合成人體的建模和可視化511
14.8.2虛擬穿著實驗514
14.9結論與展望514
15非經(jīng)典方法519
15.1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519
15.1.1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簡介519
15.1.2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在紡織中的具體應用520
15.2灰色理論方法521
15.2.1灰色系統(tǒng)521
15.2.2灰色關聯(lián)分析522
15.2.3灰色理論在紡織中的應用實例523
15.3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方法524
15.3.1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紡織應用綜述525
15.3.2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原理534
15.3.3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紡織中的應用實例:預測織物拉伸性能539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