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論題緣起:人性實質與當代訴求、人性多樣性與人性假設“致命自負”
二、主要概念:理性、經濟人理性和政治人理性
三、分析視角與分析方法:行為主體分析的視角和比較分析的方法
四、基本思路:概念分析、比較分析、制度分析和歷史演變
第一章 經濟人理性:從“斯密問題"到恩格斯的“惡欲說”
第一節(jié) 解讀“斯密問題”:從德國歷史學派到阿馬蒂亞·森
一、德國歷史學派:“自利論”與“利他論”的對立觀
二、阿馬蒂亞·森:“自利論”與“利他論”的二元觀
三、亞當·斯密:人性基本假設“自利論”的一元觀
第二節(jié) 經濟人理性:自利行為、市場行為、價值理性行為
一、自利行為:自利性與自私性
二、市場行為:市場性與非市場性
三、理性行為:理性與非理性
第三節(jié) “惡欲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經濟人理性”評價的再解讀
第二章 政治人理性:權力分析與利益分析
第一節(jié) 追問權力:權力的內涵與權力的結構
一、權力的內涵:是意志?還是利益?
二、權力與權威:權力主體的兩種影響力
第二節(jié) 政治人理性:自利行為、社會公共性行為、工具理性行為
一、特征:以滿足精神需要為主要特征的自利行為
二、特征:社會公共性行為
三、特征:政治行為主體的工具理性
第三章 比較分析:政治人理性的經濟學誤讀
第一節(jié) 雙重疑惑:經濟人理性的單一化和外衍化
一、單一化:經濟人理性≠人的自利性
二、外衍化:經濟人理性≠政治人理性
第二節(jié) 五重比較分析:經濟人理性與政治人理性的區(qū)別
一、比較分析: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
二、比較分析:平等與不平等
三、比較分析:均衡與非均衡
四、比較分析:個人本位與集體本位
五、比較分析:私法與公法
第四章 制度分析:兩種制度的核心范疇和兩種理性的價值追求
第一節(jié) 制度分析:從凡勃倫、康芒斯到加爾布雷思、諾思
一、內涵與意蘊:制度主義的新舊變遷
二、兩種安排: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
三、社會秩序的基礎:制度的巨大作用
第二節(jié) 制度分析: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核心范疇的比較
一、科斯定理:產權是經濟制度的核心范疇
二、阿克頓定律:權力是政治制度的核心范疇
第三節(jié) 制度分析:政治人理性與經濟人理性價值追求的比較
一、比較分析:效率的價值追求
二、比較分析:公平的價值追求
三、比較分析:效率與公平的抉擇
第五章 歷史演變:后古典時期的政治人理性與經濟人理性
第一節(jié) 發(fā)展與變革:經濟學從“古典”到“當代”
一、從“追逐物欲”到“人文關懷”
二、從“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
第二節(jié) 發(fā)展與變革:政治學從“古典”到“當代”
一、從“追逐權力”到“尋求善治”
二、從“完全主權”到“受限主權”
第三節(jié) 不變的學理:經濟學與政治學的當代回應
一、現象與本質:“變”與“不變”的分析
二、休謨的鍘刀:應然分析與實然分析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