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1章 概述 1
1.1 能源的含義及其分類 1
1.1.1 能源的含義和分類 1
1.1.2 能源的重要性 2
1.2 中國能源現狀問題及對策 3
1.2.1 中國能源現狀 3
1.2.2 中國能源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對策 3
1.3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 5
1.3.1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含義及分類 5
1.3.2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前景 6
1.3.3 發(fā)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意義 7
第2章 太陽能 9
2.1 太陽能利用基礎知識 9
2.1.1 太陽 9
2.1.2 日地天文關系 10
2.1.3 太陽輻射能計算 13
2.2 太陽能利用技術 15
2.2.1 光熱轉換技術 15
2.2.2 光伏轉換技術 20
2.2.3 太陽能儲存 29
2.3 太陽能熱動力發(fā)電 32
2.3.1 塔式太陽能熱動力發(fā)電 32
2.3.2 槽式太陽能熱動力發(fā)電 33
2.3.3 碟式太陽能熱動力發(fā)電 34
2.3.4 太陽池發(fā)電 35
2.3.5 太陽能煙囪熱風發(fā)電 36
2.4 光伏電池建模及輸出特性 37
2.5 光伏發(fā)電關鍵技術 43
2.5.1 最大功率點跟蹤 43
2.5.2 并網技術 48
2.5.3 孤島檢測 51
2.5.4 低電壓穿越 53
2.6 MATLAB實例 54
2.6.1 光伏輸出特性(m文件) 55
2.6.2 最大功率跟蹤控制策略(Simulink格式) 57
2.7 太陽能應用未來發(fā)展前景 59
第3章 風能 63
3.1 風能利用基礎知識 63
3.1.1 風 63
3.1.2 風力機的發(fā)展歷史和分類 65
3.1.3 風力機基礎知識 70
3.2 風力發(fā)電系統(tǒng) 79
3.2.1 風力發(fā)電系統(tǒng)構成及分類 79
3.2.2 發(fā)電機類型發(fā)展 82
3.3 混合光伏/風力發(fā)電系統(tǒng) 85
3.3.1 混合光伏/風力發(fā)電系統(tǒng)構成 85
3.3.2 混合光伏/風力發(fā)電系統(tǒng)優(yōu)化 85
3.4 風力發(fā)電關鍵技術 94
3.4.1 最大功率跟蹤 94
3.4.2 偏航控制 97
3.4.3 變槳距 97
3.4.4 低電壓穿越 98
3.5 MATLAB實例 101
3.5.1 風力機特性 101
3.5.2 風力發(fā)電系統(tǒng)仿真 104
3.6 風能利用未來發(fā)展前景 106
第4章 電動汽車功率變換技術 109
4.1 電動汽車概述 109
4.1.1 電動汽車及其分類 109
4.1.2 電動汽車的發(fā)展現狀 110
4.1.3 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動汽車中的應用 112
4.2 電動汽車功率變換器概述 117
4.2.1 一般功率交換器技術 118
4.2.2 一般功率變換器分類 118
4.2.3 一般功率變換器的主要拓撲結構 119
4.3 電動車用功率變換器 131
4.3.1 高功率密度變換器 131
4.3.2 DSPM功率變換器 132
4.3.3 大功率移相調寬功率變換器 133
4.4 電動汽車功率變換器的抗干擾(電磁兼容)設計 134
4.4.1 電動車用功率變換器抗干擾問題的提出 134
4.4.2 功率變換器電磁干擾產生的原因 135
4.4.3 功率變換器電磁干擾的輻射與傳導 137
4.4.4 功率變換器的抗干擾設計 138
4.5 具有制動能量回饋能力的功率變換器技術 141
4.5.1 制動能量回收的技術要求 141
4.5.2 超級電容技術在電動汽車能量回收系統(tǒng)中的應用 143
4.6 電動汽車用雙向DC/DC變換器 145
4.6.1 電動汽車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145
4.6.2 雙向DC/DC變換器在電動汽車中的研究現狀 146
4.6.3 雙向DC/DC變換器的概念 148
4.6.4 雙向DC/DC變換器的拓撲構成 148
4.6.5 軟開關控制技術 150
4.6.6 雙向DC/DC變換器的控制方式 150
4.6.7 電動汽車雙向DC/DC變換器 151
4.6.8 雙半橋雙向DC/DC變換器拓撲結構的選擇與分析 153
4.7 DC/DC變換器的MATLAB仿真 160
4.7.1 計算機仿真技術簡介 160
4.7.2 DC/DC變換器MATLAB仿真實例 161
4.8 電動汽車未來發(fā)展前景 165
第5章 儲能 166
5.1 概述 166
5.1.1 儲能技術概況 166
5.1.2 新能源發(fā)電和儲能技術的展望 168
5.1.3 中國的新能源儲能技術 169
5.1.4 國際新能源儲能市場與技術 169
5.2 飛輪儲能技術 171
5.2.1 飛輪電池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171
5.2.2 飛輪電池的應用領域 173
5.2.3 國內外飛輪儲能技術的發(fā)展概況 174
5.2.4 飛輪電池能量轉換原理與矢量控制 175
5.3 飛輪電池在分布式發(fā)電系統(tǒng)中的應用 195
5.3.1 引言 195
5.3.2 含有飛輪電池的太陽能發(fā)電站的系統(tǒng)控制結構 196
5.3.3 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種類及選用 197
5.3.4 飛輪儲能單元 199
5.3.5 動力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與控制 200
5.3.6 系統(tǒng)仿真 204
5.4 其他儲能技術 207
5.4.1 超導儲能 207
5.4.2 蓄電池儲能 208
5.4.3 超級電容儲能 210
5.4.4 電容充放電過程仿真 212
5.5 儲能技術的展望 215
第6章 微電網 217
6.1 微電網概述 217
6.1.1 微電網的定義 217
6.1.2 微電網的重要意義 218
6.1.3 微電網國內外發(fā)展狀況 219
6.2 微電網結構 222
6.2.1 微電網總體結構 222
6.2.2 微電網組成部分 224
6.2.3 微型電源及其特性 225
6.2.4 微電網接線形式及微電網負荷 227
6.3 微電網運行和控制方式 227
6.3.1 微電網運行方式 227
6.3.2 微電網逆變器控制方法 229
6.3.3 微電網儲能 233
6.4 微電網電能質量分析 234
6.4.1 諧波 235
6.4.2 電壓波動 235
6.4.3 電壓暫降 237
6.5 微電網能量管理系統(tǒng) 238
6.5.1 微電網能量管理基本概念 238
6.5.2 微電網能量管理體系結構 240
6.5.3 能量管理系統(tǒng)通信與控制功能 242
6.6 微電網控制MATLAB仿真 243
6.6.1 微電網控制仿真 243
6.6.2 微電網運行仿真 251
6.6.3 負荷擾動試驗 251
6.7 微電網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253
6.7.1 高頻交流微電網和直流微電網 253
6.7.2 微電網智能化 254
第7章 其他新能源簡介 255
7.1 生物質能發(fā)電 255
7.1.1 生物質能概述 255
7.1.2 生物質能轉換技術 256
7.1.3 生物質能發(fā)電技術 260
7.1.4 生物質能發(fā)電前景 262
7.2 地熱能發(fā)電 263
7.2.1 地熱資源 263
7.2.2 地熱發(fā)電原理和發(fā)電技術 266
7.2.3 地熱能發(fā)電現狀 268
7.3 潮汐能發(fā)電 269
7.3.1 潮汐和潮汐能 269
7.3.2 潮汐能發(fā)電原理及技術 269
7.3.3 潮汐能發(fā)電前景 272
7.4 燃料電池發(fā)電 273
7.4.1 燃料電池發(fā)電簡介 273
7.4.2 幾種典型的燃料電池 275
參考文獻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