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周華斌)
譯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經典時代的文藝理論
一、修辭學批評
(詭辯學派、亞里士多德、維凱拉斯、西塞羅、戴尼斯、坤體良)
二、柏拉圖
(以及新柏拉圖主義)
三、亞里士多德
四、賀拉斯
五、朗吉努斯
第二章 、中世紀文論
一、寓意解經法
(薄菲略、普洛克勒斯、馬克羅庇斯、圣·保羅、圣·奧古斯丁、福金提斯、但丁、帕卡西奧)
第三章 、新古典主義的興衰
一、語言問題
(但丁、都博雷)
二、理想化的特質
(格拉狄、斯特尼)
三、意大利的亞里士多德學派
(敏都諾、斯卡里格、卡世德菲卓)
四、新古典主義與語言的純粹化
(蒙太奇、馬赫伯)
五、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理論
(博烏、博奧斯、拉賓、博波、約翰遜)
六、新古典主義中的英國元素
(瓊森、德萊頓、約翰遜、艾迪森)
七、情感時代的英國文學理論
(約翰遜、楊格、約瑟夫·沃爾頓、托馬斯·沃爾頓、赫德、埃蒙德·柏克)
八、維柯、狄德羅以及萊辛
第四章 、浪漫主義文學理論
一、赫爾德及其時代精神
(席勒、弗里德里希、施勒格爾、黑格爾)
二、康德的影響
(謝林、柯勒律治、歌德、席勒與叔本華)
三、有機原則
(A.w.施勒格爾、柯勒律治、謝林、歌德)
四、批評家的作用
(赫爾德、弗里德里?!な├崭駹枴⑹┤R爾馬赫)
五、若干英國主題
(華茲華斯、柯勒律治、濟慈、雪萊)
六、圣·佩韋、愛默生、愛倫·坡
第五章 、十九世紀的社會學理論
一、別林斯基和他的三個朋友
(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與比薩列夫)
二、馬修·阿諾德
三、社會批評之濫觴
(丹納,馬克思)
第六章 、自然主義、象征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
一、法國的自然主義
(福樓拜、左拉、龔古爾兄弟)
二、法國的象征主義者
(格里葉、波德萊爾、馬拉美、瓦雷里)
三、英國的唯美主義與亨利·詹姆斯
(佩特、王爾德)
四、現(xiàn)代主義與先鋒派
五、休姆與龐德
六、T.S.艾略特
第七章 、文學理論的新發(fā)展
一、尼采
二、弗洛伊德
三、索緒爾
四、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理論
(恩格斯、盧卡奇、本雅明、布萊希特以及阿多諾)
第八章 、二十世紀俄國的文學理論
一、俄國形式主義
(史可洛夫斯基、艾肯鮑姆、托馬舍夫斯基與提尼亞諾夫,以及雅
各布森)
二、普洛普
三、捷克結構主義
(穆卡洛夫斯基)
四、巴赫金以及他的朋友
(沃洛西諾夫,以及梅德維杰夫)
第九章 、1900-1960年的英美新批評
一、瑞恰慈與燕卜蓀
二、李維斯與李維斯主義者
三、新批評:美國南部發(fā)展階段
(蘭色姆、圖特)
四、卡內斯·柏克
五、新批評:霸權階段
(布魯克、佩·沃倫、文薩特以及韋勒克)
六、神話學派與諾斯諾普·弗萊
第十章 、法國與德國的現(xiàn)象學
一、布萊和日內瓦學派
二、從英加登到伊瑟爾
三、從伽達默爾到姚斯
四、德·波伏娃和她的兩位前輩
(斯塔爾與伍爾芙)
第十一章 、法國結構主義
一、聯(lián)想的結構關系
(雅各布森、列維-斯特勞斯)
二、結構主義敘事學
(格雷瑪斯、伯雷蒙德、托多羅夫以及巴特)
三、結構主義詩學
(托多羅夫、巴特)
四、羅蘭·巴特
尾聲:進入后現(xiàn)代時代
詞匯表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