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視覺文化研究:以魏瑪時期的德國為例》以魏瑪時期(1918.11-1933.1)德國的視覺文化為研究對象,通過追尋這一時期視覺圖像背后的性別、階級、社會心理、意識形態(tài)等文化內涵,來反觀這一段獨特的社會歷史。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的藝術史研究方法,視覺文化研究尋求的是將藝術史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歷史視角與文化研究的特殊個案分析以及知識化方法融合在一起。這一方面反映在研究對象范圍的擴大,另一方面反映在關注點的不同。在對象范圍上,視覺文化不但要關注所謂的“高級”藝術,還要關注家居、廣告、明信片、攝影、電影、電視等大眾文化。在關注點上,視覺文化不僅關注客體,還關注主體,關注藝術作品使得它們的作者和觀者置身于文化意義和權力關系相互交錯的網絡中的那些方法。基于以上的理解,《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視覺文化研究:以魏瑪時期的德國為例》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首先對視覺文化研究的基本狀況作出總體性的描述,并在對藝術品意義進行追尋的層面上闡釋了視覺文化研究與藝術史的關系,接下來對德國的視覺文化研究和理論基礎進行了闡述。第二部分通過電影、攝影、柏林達達、魏瑪?shù)男陆ㄖ约爱敃r廣告招貼中的新女性形象五個方面來考察魏瑪時期的德國社會。《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視覺文化研究:以魏瑪時期的德國為例》的目的,不是僅僅嘗試一種闡釋視覺圖像的新方法,而是希望通過不同的側面,借助視覺文化研究的方法來復原出魏瑪時期德國社會的一段獨特的歷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