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念設計、材料強度、作用與結構分析
1.1 間接作用的判別標準不在于是否與結構動力特性有關
1.2 彈性計算塑性配筋
1.3 傳力途徑要順暢
1.4 混凝土與鋼筋間粘結應力分布規(guī)律
1.5 采用彈塑性分析時須先進行作用組合
1.6 平面結構空間協(xié)同
1.7 抗倒塌和抗連續(xù)倒塌
1.8 橫向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1.9 鋼筋保護層厚度為什么不再是強制性條文
1.10 與剪力墻正交的梁端做成剛接還是鉸接
1.11 平面對稱結構不容易發(fā)生扭轉
參考文獻
第2章 柱
2.1 偏心受壓柱的分類
2.2 細長柱的計算方法
2.3 P―效應和P一6效應
2.4 柱計算長度
2.5 柱計算高度
2.6 規(guī)定受壓構件與受拉、受彎構件截面一側最小配筋率的作用不同
2.7 規(guī)范對框架柱的撓曲二階效應計算方法對各種細長比的柱都適用嗎
2.8 小偏心受壓柱,截面遠側縱向鋼筋有時會被壓屈服
2.9 小截面尺寸柱混凝土強度不再乘折減系數(shù)
2.10 混凝土受壓構件破壞準則
2.11 工字形截面柱小偏心受壓的判別
2.12 如何判別柱是小偏心受拉
2.13 異形柱截面的剪力中心往往在截面內
參考文獻
第3章 梁板
3.1 梁板彎矩調幅與否要與塑性或彈性分析方法協(xié)調
3.2 雙筋梁截面受壓區(qū)高度為什么可取界限受壓區(qū)高度
3.3 梁高超過800mm受剪承載力仍在提高
3.4 當剪力很小時,只需要滿足箍筋最小直徑要求和箍筋最大間距要求
3.5 受扭構件不能沒有縱向鋼筋
3.6 支座負彎矩縱向鋼筋的截斷
3.7 低周反復荷載作用下混凝土抗剪強度要乘折減系數(shù)
3.8 相鄰跨度不等的連續(xù)板,鄰中間支座的短跨負筋長度取值
3.9 主梁、次梁、樓板負筋哪個在上
3.10 預應力構件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的荷載組合
3.11 用軟件算得的梁配筋數(shù)據(jù)畫圖?,為什么上部縱筋可以少配些
參考文獻
第4章 抗震設計
第5章 非比例阻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