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和提供安全飲用水是改善公眾健康最重要的兩項措施:在20世紀,這兩項措施基本消除了可導致嬰兒和兒童死亡的最主要的傳染病。針對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麻疹、腮腺炎、風疹、肺炎球菌、乙型肝炎和腦膜炎(病原為流感嗜血桿菌或者C群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已將這些傳染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7%以上(Rappuolietal.,2002)。然而,在公眾看來,疫苗并不完全起積極作用,許多人至今仍然懷疑人們對疫苗的實際需求,在2009年甲型流感(H1N1)流行時期尤為明顯。這種疑惑可能主要由以下3種原因導致:一是通常只有在生病時,我們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二是由于人們通常只考慮自我而缺乏了解接種疫苗對群體免疫的重要性;三是認為疫苗接種的目的是預防死亡,如果一種病原并不總是導致死亡,則認為疫苗接種是不必要的。因此,為什么現(xiàn)在比以往更需要研制疫苗?如何研制更安全的新型疫苗?本書旨在對上述問題給讀者作詳細解讀。 雖然目前有抗菌治療措施,但在全球范圍內傳染病造成的死亡仍居人類死因之首。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可能發(fā)生許多無法治愈或者治療效果不佳的傳染病,因此,研制這些新型傳染病的疫苗是十分緊迫的(Jonesetal.,2008;Rappuoli,2004)。迄今為止,已研制出的主要疫苗(如脊髓灰質炎、天花、百日咳和破傷風疫苗)都是依據經典的巴斯德原理,利用傳統(tǒng)的疫苗研制途徑將致病性微生物通過“分離一滅活一注入”的方式進行生產和接種使用(Rappuoli,2004;Robbinsetal.,2005;本書第一章)。上述傳統(tǒng)的疫苗生產方法雖然得到成功應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傳統(tǒng)方法生產的疫苗并不能對抗特定的病原體。此外,由于效率低下和安全性問題,傳統(tǒng)的疫苗生產途徑在某些情況下也已不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