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民族史志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定 價:¥59.00

作 者: 趙宗福 等著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歷史 民族史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6126141 出版時間: 2012-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41 字數:  

內容簡介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特別注重原創(chuàng)性, 把研究視角瞄準多民族地區(qū)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這一中國文化實際,從理論與實踐上進行全方位的探索 ,以具體研究過程來構建起民俗文化圈的研究模式。在總結歷史和現實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著眼于多民族 地區(qū)社會文化的未來發(fā)展。就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多元民俗文化圈資源,從而促進區(qū)域文化社會的建設。從理論與實踐上做出思考和闡述。 趙宗福等專著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同時采用文獻梳理與田野調查相結合、民俗文化學與民 族文化學相結合、比較學與主題學相結合的方法,并從民俗學、文化人類學、宗教文化學等多學科角度, 以更為開闊的學科與學術視角,來認識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區(qū)域文化格局與民族關系,理論方法上具有學 術創(chuàng)新性。首次對青海三大民俗文化圈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并總結其多元共存、和諧共生的文化 特征,力圖進行整體概括和再現中國多民族地區(qū)多元民俗文化圈的演化規(guī)律,從學術實踐來提升文化圈研 究的水平,豐富民俗文化圈理論,以裨益于民俗學和 民族文化學的學科建設。

作者簡介

  趙宗福,1955年生人。民俗學博士、教授,現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理事長、青海省民俗學會會長、青海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青海省昆侖文化研究會會長等。長期從事民俗文化學和青海地方文化的研究教學,在青海文化史、民俗文化學,特別是西北花兒、昆侖神話以及青海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樹,先后出版著作《花兒通論》,《青海花兒大典》、《昆侖神話》等著作10余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項目8項。26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

圖書目錄

緒論
一 研究目的與意義
二 學術史述評
三研究路徑與理論方法
第一章 青海民俗文化圈的生成語境
第一節(jié) 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
一 青海概貌
二 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 自然生態(tài)特征
第二節(jié) 民族歷史與狀況
一 南北朝以前的青海民族歷史
二 隋唐宋元時期的民族歷史
三 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明清時期的民族歷史
四現當代時期的民族歷史
第三節(jié) 生產生活方式
一農業(yè)生產與生活
二牧業(yè)生產與生活
三 農牧業(yè)兼具的生產生活
四 商貿活動
第四節(jié) 文化生態(tài)與環(huán)境
一標志性文化——昆侖文化
二 區(qū)域文化
三 民族文化
四 宗教文化
五 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
小結
第二章 青海民俗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第一節(jié) 青海民俗文化的生成與發(fā)展
一 史前文明中的民俗文化
二先秦至漢晉時期的民族與民俗文化
三 南北朝時期鮮卑諸部的民俗文化
四 隋唐宋時期的民族與民俗文化
第二節(jié) 青海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一 明清漢族民俗文化
二 明清藏族民俗文化
三 回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的民俗文化
四 元明以來蒙古族民俗文化
五土族民俗文化
六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第三節(jié) 多元民俗文化的發(fā)展
一 清代河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二 清代蒙藏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三 近現代文明對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影響
第四節(jié)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現狀
一 當代民俗文化的生存環(huán)境
二 三大民俗圈的基本狀況
三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發(fā)展趨向
小結
第三章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
第一節(jié)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 佛教的傳入與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 藏傳佛教在青海的傳播
三 清代及民國時期藏傳佛教在青海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態(tài)
一 精神民俗
二社會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質民俗
第三節(jié)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二元結構的兼容性與排他性
二信仰實踐的擴布性與世俗性
三 文化根植的雜糅性與多元性
小結
第四章 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
第一節(jié) 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 伊斯蘭教在青海的傳播與發(fā)展
二 伊斯蘭文化在青海的地方化與民族化
三 伊斯蘭文化的世俗化與族教一體化
第二節(jié) 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態(tài)
一精神民俗
二社會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質民俗
第三節(jié) 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穩(wěn)固的宗教性與穩(wěn)定性
二 濃郁的民族性與交織性
三 強烈的凝聚性與排他性
小結
第五章 儒釋道民俗文化圈
第一節(jié) 儒釋道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儒釋道文化的傳播
二儒釋道文化在青海的發(fā)展
三 儒釋道文化的民間演化
第二節(jié) 儒釋道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態(tài)
一 精神民俗
二社會民俗
三 口承民俗
四 物質民俗
第三節(jié) 儒釋道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一 文化實踐的倫理性與現實性
二 宗教義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三 信仰追求的實用性和功利性
小結
第六章 各民俗文化圈之間的互動與共享
第一節(jié)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與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
一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與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間的排斥
二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與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間的互補
三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與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間的互滲
第二節(jié)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與儒釋道民俗文化圈
一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與儒釋道民俗文化圈的互滲
二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與儒釋道民俗文化圈間的排斥
三 藏傳佛教民俗文化圈與儒釋道民俗文化圈間的共融
第三節(jié) 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與儒釋道民俗文化圈
一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與儒釋道民俗文化圈間的排斥
二 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與儒釋道民俗文化圈間的互滲
三 儒釋道民俗文化圈與伊斯蘭教民俗文化圈間的共享
第四節(jié) 各民俗文化圈內部與外部關系
一各民俗文化圈內部的關系
二 各民俗文化圈間的關系
小結
第七章 民俗文化圈與其他文化
第一節(jié) 民俗文化圈與宗教文化
一 “自上而下”——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圈的互動
二 “自下而上”——民俗文化圈對宗教文化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民俗文化圈與精英文化
一 文化精英對民俗文化的重新認識
二 當代文化精英與民俗文化的提升與再造
第三節(jié) 民俗文化圈與政治文化
一 “因俗化民”與“神道設教
二 民俗文化圈對政治文化的影響
三 政治文化對民俗文化圈的影響
第四節(jié) 民俗文化圈與其他文化
一青海民俗文化與西域文化
二 多民族文化與青海民俗文化
三 傳統與現代之間——現代文化對民俗文化圈的影響
小結
第八章 民俗文化圈的文化特征
第一節(jié) 區(qū)域的獨立性
一 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的獨立性
二 區(qū)域人文環(huán)境的獨特性
第二節(jié) 信仰的和諧性
一 信仰追求和諧的功利目的
二信仰的和諧表現
三 信仰與現實社會的秩序
第三節(jié) 樣式的包容性
一 多民族和諧共存的文化格局
二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采借
三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包容樣態(tài)
第四節(jié) 產品的共享性
一物質產品的共享
二 制度產品的共享
三 精神產品的共享
四 語言產品的共享
第五節(jié) 形態(tài)的古樸性
一 生計方式的古樸性
二信仰生活的古樸性
三 社會組織形式的古樸性
第六節(jié) 時代的適應性
一 與時俱進、順時而變的青海民俗文化圈
二 適應生產需要的民俗變異
三 適應生活需要的民俗變異
小結
第九章 民俗文化圈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jié) 民族文化的歷史傳承
一 文化傳承與民俗文化圈
二 物質民俗文化的傳承
三 社會民俗文化的傳承
四 精神民俗文化的傳承
第二節(jié) 他者特色的文化認知
一 文化他者的認知與民俗文化圈
二他者特色的構建
三 文化交流與認知
第三節(jié) 區(qū)域社會的精神維系
一 區(qū)域社會的精神維系與民俗文化圈
二 增強民族及文化圈認同的核心凝聚力
三 強化區(qū)域及中華文化認同的核心向心力
四 加強國家認同的核心支柱力
第四節(jié) 和而不同的文化構建
一 和而不同的中國文化哲學
二 青海多元和美的文化構建表現
三 和諧共生的文化建構模式
小結
第十章 民俗文化圈與當代文化社會建設
第一節(jié) 彰顯特色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一 民俗文化圈與文化自信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中的地域特色文化
三 用文化自信促進地域特色文化建設
第二節(jié) 弘揚優(yōu)秀傳統增強文化自覺
一 民俗文化圈與文化自覺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當代價值
三 構建優(yōu)秀傳統民俗文化傳承體系
第三節(jié) 構建民族和諧促進文化認同
一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求同存異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三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促進文化認同的思想根基
第四節(jié) 利用資源創(chuàng)新推動文化繁榮
一 當代民俗文化圈資源的整合
二 當代民俗文化資源的重構
三 民俗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文化繁榮
第五節(jié) 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實現文化自強
一 民俗文化圈的保護與利用
二 青海特色民俗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三 大力發(fā)展民俗文化促進青海文化自強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