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蒙古族地區(qū)佛教的彌勒信仰
引言
第一節(jié) 彌勒信仰與蒙古族地區(qū)佛教
第二節(jié) 喀爾喀蒙古的彌勒信仰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第三節(jié) 北京雍和宮的彌勒造像與其信仰
第四節(jié) 內蒙古梵宗寺的彌勒信仰
第五節(jié)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瑞應寺的彌勒信仰
第六節(jié) 內蒙古美岱召與彌勒信仰
結語
第二章 唐卡藝術的起源及內蒙古五當召唐卡繪畫
引言
第一節(jié) 唐卡藝術汲取了印度軸裝佛畫的發(fā)展樣式
第二節(jié) 唐卡繪畫藝術在藏傳佛教中的流派
第三節(jié) 內蒙古五當召的唐卡藝術
結語
第三章 蒙古族地區(qū)佛教寺院的吉祥天母研究
引言
第一節(jié) 吉祥天母的由來和造像
第二節(jié) 蒙藏地區(qū)經常念誦的《吉祥天母贊》與吉祥天母唐卡
第三節(jié) 內蒙古庫倫旗吉祥天母寺與吉祥天母
第四節(jié) 內蒙古美岱召壁畫吉祥天母
第五節(jié) 西安廣仁寺的木雕貼金吉祥天母像
第六節(jié) 吉祥天母像和唐卡特色
結語
第四章 現代佛教密宗傳播的理念與方式——以中國蒙古族地區(qū)佛教為中心
引言
第一節(jié) 佛教密宗的緣起
第二節(jié) 密教在印度的形成過程
第三節(jié) 密教傳人中國、日本和朝鮮
第四節(jié) 佛教密宗在藏地的傳播
第五節(jié) 佛教密宗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
第六節(jié) 蒙古地區(qū)佛教密宗傳播的方式——以密宗灌頂為主傳播佛教思想
第七節(jié) 宗喀巴大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傳播佛教的特點
第五章 華嚴密法之《圣普賢菩薩行愿王經》中的
阿彌陀佛信仰
引言
第一節(jié) 《圣普賢菩薩行愿王經》中的阿彌陀佛信仰
第二節(jié) 依據普賢菩薩十大愿的阿彌陀佛信仰
結語
第六章 蒙藏地區(qū)佛教活佛轉世的由來
引言
第一節(jié) 金瓶掣簽的由來
第二節(jié) 活佛轉世的依據
第三節(jié) 活佛轉世的三殊勝
結語
第七章 蒙藏地區(qū)佛教的護國愛民思想
引言
第一節(jié) 阿育王護國理念的動機
第二節(jié)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護國思想
第三節(jié) 成吉思汗與耶律楚材的護國理念
第四節(jié) 藏傳佛教高僧的護國思想
第五節(jié) 元朝時期蒙藏佛教的護國思想
第六節(jié) 雍和宮歷代蒙古族高僧的護國理念
結語
第八章 蒙古地區(qū)佛教的清規(guī)——關于懺悔儀軌的思考
引言
第一節(jié) 懺悔儀軌所用的經典及念誦文的闡釋
第二節(jié) 各地佛教對戒律的思考
結語
第九章 以佛教理念對信仰與道德的思考——蒙古人的道德觀
引言
第一節(jié) “農禪并重”的傳統(tǒng)禪修與現今“商禪并重”的根本區(qū)別
第二節(jié) 蒙古族地區(qū)佛教徒對“轉經輪”的認識與信仰
第三節(jié) 蒙古族地區(qū)佛教推行札佛三炷香的功德——雍和宮管家都嘎嘉布談禮佛
第四節(jié) 蒙古族地區(qū)佛教寺院的門票話題
第五節(jié) 佛教僧侶辦理養(yǎng)老保險、社?;鸬囊饬x
第六節(jié) 佛化婚姻將成為引導人們趣人佛法的方便法門
第七節(jié) 大威德金剛壇城
第十章 阿葛旺丹達爾等大德的佛學思想
第一節(jié) 阿葛旺丹達爾和(日本)前田惠學的佛學思想研究
第二節(jié) 內蒙古梵宗寺丹迥活佛介紹十世班禪大師開示——如何做活佛
第三節(jié) 內蒙古梵宗寺丹迥活佛談放生
第十一章 北京雍和官的寺院管理理念
第一節(jié) 雍和宮住持談如何構建和諧寺院
第二節(jié) 雍和宮住持談《菩提道次第——親近善知識講義》
第三節(jié) 雍和宮經師談金剛驅魔法舞是修持清凈佛心的
殊勝法門
第四節(jié) 關公信仰與雍和宮
第十二章 內蒙古阿拉善佛教寺院調研
第一節(jié) 阿拉善盟宗教概況
第二節(jié) 阿拉善延福寺
第三節(jié) 阿拉善廣宗寺
第四節(jié) 阿拉善福因寺
第五節(jié) 賈拉森活佛論《倉央嘉措秘傳》
第六節(jié) 第思·桑結嘉措在阿拉善的轉世系統(tǒng)
第七節(jié) 阿拉善達日克寺
第十三章 內蒙古梵宗寺丹迥活佛的教育理念
第一節(jié) 緣起論
第二節(jié) 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章 講義
第三節(jié) 鳳凰臺采訪內蒙古梵宗寺
附錄一 南條文雄佛學思想對中國近代佛教的影響
附錄二 前田惠學與東南亞佛教研究
附錄三 佛教文化對當代中日交流的貢獻
附錄四 釋迦牟尼佛的一日一言——佛教啟迪人生的智慧
附錄五 喬布斯的禪修對蘋果機的啟示
附錄六 蒙古族地區(qū)佛教文化大事記
附錄七 忽必烈汗對蒙古地區(qū)佛教文化的貢獻
附錄八 世界佛教六大語系四大傳承示意圖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