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子核的衰變
1.1 引言
1.2 核結構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簡介
1.2.1 原子
1.2.2 原子核
1.2.3 原子核結構的模型
1.3 原子核的衰變
1.3.1 α衰變
1.3.2 β衰變
1.3.3 γ躍遷
1.4 放射性衰變的規(guī)律
1.5 多代子體遞次衰變的規(guī)律
1.6 放射性衰變的平衡問題
1.6.1 暫時平衡
1.6.2 長期(永久)平衡
1.6.3 能平衡
1.7 天然放射系核素及人工生產的放射性核素
1.7.1 天然放射系
1.7.2 人工生產的放射性核素
1.8 衰變綱圖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2.1 引言
2.2 重帶電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2.2.1 重帶電粒子的能量損失
2.2.2 入射粒子的射程
2.3 電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2.4 正電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2.5 β射線在吸收物質中的射程
2.6 γ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2.6.1 光電效應
2.6.2 康普頓散射
2.6.3 電子對效應
2.6.4 γ射線的吸收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核輻射探測器簡介
3.1 引言
3.1.1 基本術語
3.1.2 離子對在氣體中的運動
3.2 電離室
3.2.1 電離室的結構
3.2.2 電離室的工作原理
3.2.3 電離室的特性
3.3 正比計數器
3.3.1 正比計數器工作原理
3.3.2 多絲正比計數器
3.4 G-M計數器
3.4.1 G-M計數器工作原理
3.4.2 G-M計數器的特性參數
3.5 閃爍探測器
3.5.1 閃爍晶體
3.5.2 光電倍增管
3.5.3 閃爍探頭
3.6 液體閃爍計數器
3.7 切連科夫計數器
3.8 半導體探測器
3.8.1 半導體探測器工作原理
3.8.2 半導體探測器類型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放射性活度的絕對測量
4.1 概述
4.1.1 放射性核素活度的定義及單位
4.1.2 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測量
4.2 放射性活度的絕對測量
4.2.1 小立體角測量
4.2.2 4π立體角測量
4.2.3 4πβ-γ符合法
4.2.4 雙4π測量
4.2.5 量熱計測量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放射性活度的間接測量
5.1 引言
5.2 探測效率刻度
5.2.1 探測效率表達式
5.2.2 探測效率刻度
5.3 幾種常用的相對測量儀器
5.3.1 用于α、β射線強度(小立體角)測量的儀器
5.3.2 液體閃爍譜儀
5.3.3 測量高活度7放射性核素的高氣壓電離室
5.3.4 各種a譜儀和丫譜儀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射線的能量測量及能譜分析
6.1 引言
6.2 帶電粒子能量及能譜測量
6.2.1 射程測量方法
6.2.2 脈沖幅度分析方法--能量靈敏探測器
6.2.3 磁譜儀方法
6.3 γ射線的能譜測量--放射性核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6.3.1 γ射線能譜分析與能量刻度
6.3.2 γ射線的強度測量與探測效率刻度
6.3.3 γ能譜分析軟件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低能射線及弱放射性樣品的測量
7.1 低能射線的測量
7.2 弱放射性樣品的測量
7.2.1 測量儀器本底計數的來源
7.2.2 降低本底的措施
7.3 常用的幾種弱放射性樣品測量裝置
7.3.1 α/β反符合低本底測量裝置
7.3.2 反康普頓低本底γ譜儀測量裝置
7.3.3 Tri-Carb3170型低本底液閃譜儀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放射性測量數據處理與結果表達
8.1 引言
8.1.1 測量誤差的分類
8.1.2 放射性測量的統(tǒng)計誤差
8.1.3 可疑數據的剔除
8.2 測量數據的有效數字
8.2.1 有效數字的位數和數位
8.2.2 數字修約規(guī)則
8.2.3 有效數字運算規(guī)則
8.2.4 確定有效數字位數的原則
8.3 放射性測量計數的平均值及其標準誤差
8.3.1 放射性計數的平均值及其標準誤差
8.3.2 誤差傳遞
8.3.3 多次測量計數率的誤差
8.3.4 存在本底計數時計數率誤差的計算
8.3.5 測量時間的選擇
8.3.6 探測下限的確定
8.4 測量結果的統(tǒng)計檢驗
8.4.1 t分布檢驗
8.4.2 F分布檢驗
8.5 測量結果的表述
8.5.1 有關測量不確定度的一些基本概念
8.5.2 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
8.5.3 測量結果的表述
復習思考題
附錄 液體閃爍譜儀的使用
1 液閃應用的對象
2 液閃測量的工作原理
3 猝滅及其校正
4 Tri-Carb3170型液閃的特點
5 Tri-Carb3170型液閃譜儀的功能及使用的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