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考試建筑工程類職稱考試全國一、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教程

全國一、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教程

全國一、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教程

定 價:¥168.00

作 者: 宋玉普,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執(zhí)業(yè)資格注冊中心 編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建筑工程類職稱考試 考試 全國注冊結構工程師考試

ISBN: 9787111413844 出版時間: 2013-03-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全國一、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教程》由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執(zhí)業(yè)資格注冊中心組織,由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承擔具體的編寫任務。《全國一、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教程》在編寫過程中,按照2013年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大綱的要求,緊密結合最新版的《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程》,突出了考試的基本要求和考試導向,并按照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大綱要求的深度和廣度,結合歷年的考試真題對考生必須掌握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以便考生熟練掌握考點的同時熟悉解題思路,從而提高實際的應考能力。全書共分7章,主要內容為荷載和地震作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和木結構,地基與基礎,高層建筑結構和高聳結構,橋梁結構。《全國一、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教程》是參加一、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人員的必備考試用書。同時由于內容的全面性和實用性,也可供土木工程方面的設計、施工和監(jiān)理人員在工作中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暫缺《全國一、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教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荷載和地震作用
1.1 荷載分類和荷載效應組合
1.1.1 荷載分類和荷載代表值
1.1.2 荷載組合
1.2 樓面和屋面活荷載
1.2.1 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
1.2.2 工業(yè)建筑樓面活荷載
1.2.3 屋面活荷載
1.2.4 屋面積灰荷載
1.2.5 施工和檢修荷載及欄桿荷載
1.2.6 動力系數(shù)
1.3 吊車荷載
1.3.1 吊車豎向和水平荷載
1.3.2 多臺吊車的組合
1.3.3 吊車荷載的動力系數(shù)
1.3.4 吊車荷載的組合值、頻遇值及準永久值
1.4 雪荷載
1.4.1 雪荷載標準值及基本雪壓
1.4.2 屋面積雪分布系數(shù)
1.5 風荷載
1.5.1 風荷載標準值及基本風壓
1.5.2 風壓高度變化系數(shù)
1.5.3 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
1.5.4 順風向風振和風振系數(shù)
1.5.5 橫風向和扭轉風振
1.5.6 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經驗公式
1.5.7 陣風系數(shù)
1.6 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
1.6.1 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
1.6.2 地震影響
1.6.3 場地和地基
1.6.4 建筑形體及其構件布置的規(guī)則性
1.6.5 結構體系
1.6.6 結構分析
1.6.7 非結構構件
1.6.8 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
1.6.9 結構材料與施工
1.6.1 0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
1.6.1 1建筑物地震反應觀測系統(tǒng)
1.7 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
1.7.1 一般規(guī)定
1.7.2 水平地震作用計算
1.7.3 豎向地震作用計算
1.7.4 截面抗震驗算
1.7.5 抗震變形驗算
1.8 內力分析方法
1.8.1 力法
1.8.2 力矩分配法
1.8.3 靜定桁架的計算方法
1.9 溫度作用
1.9.1 一般規(guī)定
1.9.2 基本氣溫
1.9.3 均勻溫度作用
1.1 0偶然荷載
1.1 0.1 一般規(guī)定
1.1 0.2 爆炸
1.1 0.3 撞擊
參考文獻
第2章 鋼筋混凝土結構
2.1 基本設計規(guī)定
2.1.1 一般規(guī)定
2.1.2 結構方案
2.1.3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
2.1.4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
2.1.5 耐久性設計
2.1.6 防連續(xù)倒塌設計原則
2.1.7 既有結構設計原則
2.2 材料
2.2.1 混凝土
2.2.2 鋼筋
2.3 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2.3.1 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
2.3.2 單筋矩形截面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2.3.3 雙筋矩形截面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2.3.4 T形截面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2.4 鋼筋混凝土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2.4.1 概述
2.4.2 軸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2.4.3 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2.4.4 雙向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2.5 鋼筋混凝土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2.5.1 概述
2.5.2 軸心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
2.5.3 大偏心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2.5.4 小偏心受拉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2.5.5 對稱配筋雙向偏心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
2.6 斜截面承載力計算
2.6.1 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
2.6.2 偏心受壓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
2.6.3 偏心受拉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
2.7 扭曲截面承載力計算
2.7.1 受扭構件截面限制條件
2.7.2 不需進行構件受剪扭承載力計算的條件
2.7.3 受扭構件的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
2.7.4 純扭構件的受扭承載力計算
2.7.5 在軸向壓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的矩形截面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受扭承載力計算
2.7.6 在剪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構件受剪扭承載力計算
2.7.7 在彎矩、剪力和扭矩共同作用下的彎剪扭構件承載力計算
2.7.8 多項作用下鋼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的承載力計算
2.7.9 協(xié)調扭轉的鋼筋混凝土構件計算
2.8 受沖切承載力計算
2.8.1 不配置箍筋或彎起鋼筋的板受沖切承載力計算
2.8.2 配置箍筋或彎起鋼筋的板受沖切承載力計算
2.8.3 矩形截面柱與基礎交接處的受沖切承載力計算
2.9 局部受壓承載力計算
2.9.1 截面尺寸限制條件
2.9.2 局部受壓承載力計算
2.10 疲勞驗算
2.10.1 基本假定
2.10.2 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的疲勞驗算
2.10.3 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的疲勞驗算
2.11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
2.11.1 裂縫控制等級
2.11.2 裂縫寬度計算方法
2.11.3 混凝土壓應力、鋼筋拉應力和預應力筋的等效應力計算
2.11.4 抗裂驗算
2.11.5 變形驗算
2.12 構造規(guī)定
2.12.1 伸縮縫
2.12.2 混凝土保護層
2.12.3 鋼筋的錨固
2.12.4 鋼筋的連接
2.12.5 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
2.13 結構構件的基本規(guī)定
2.13.1 板
2.13.2 梁
2.13.3 柱、梁柱節(jié)點及牛腿
2.13.4 墻
2.13.5 疊合構件
2.13.6 裝配式結構
2.13.7 深受彎構件
2.13.8 預埋件及連接件
2.14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
2.14.1 一般規(guī)定
2.14.2 預應力損失值計算
2.14.3 預應力混凝土構造規(guī)定
2.15混凝土結構構件抗震設計
2.15.1 一般規(guī)定
2.15.2 材料
2.15.3 框架梁
2.15.4 框架柱及框支柱
2.15.5 鉸接排架柱
2.15.6 框架梁柱節(jié)點
2.15.7 剪力墻及連梁
2.15.8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
2.15.9 板柱節(jié)點
2.16梁板結構
2.16.1 單向板肋梁樓蓋
2.16.2 雙向板肋梁樓蓋
2.17 單層廠房
2.17.1 結構組成
2.17.2 支撐作用和布置原則
2.17.3 排架計算
2.17.4 單層廠房柱的設計
2.17.5 吊車梁設計
2.17.6 屋架設計
2.17.7 柱下錐形(階形)單獨基礎設計
2.17.8 廠房抗震計算要點
2.17.9 抗震構造措施
參考文獻
第3章 鋼結構
3.1 基本設計規(guī)定
3.1.1 設計原則
3.1.2 荷載和荷載效應計算
3.1.3 材料選用
3.1.4 設計指標
3.2 受彎構件的強度及其整體穩(wěn)定和局部穩(wěn)定計算
3.2.1 受彎構件強度計算
3.2.2 受彎構件整體穩(wěn)定計算
3.2.3 受彎構件局部穩(wěn)定計算及加勁肋設計
3.2.4 梁的剛度
3.2.5 組合梁腹板考慮屈曲后強度的計算
3.3 軸心受力構件和拉彎、壓彎構件的計算
3.3.1 軸心受力構件的強度計算
3.3.2 軸心受力構件的長細比計算
3.3.3 軸心受壓構件的整體穩(wěn)定
3.3.4 軸心受壓構件的局部穩(wěn)定
3.3.5 格構式軸心受壓構件設計
3.3.6 拉彎、壓彎構件的強度計算
3.3.7 拉彎、壓彎構件的長細比計算
3.3.8 實腹式單向彎曲壓彎構件的整體穩(wěn)定計算
3.3.9 實腹式雙向彎曲壓彎構件的整體穩(wěn)定計算
3.3.1 0壓彎構件的局部穩(wěn)定計算
3.3.1 1格構式單向彎曲壓彎構件的整體穩(wěn)定計算
3.3.1 2格構式雙向彎曲壓彎構件的整體穩(wěn)定計算
3.3.1 3格構式壓彎構件的綴件計算
3.3.1 4構件的計算長度
3.4 構件的連接計算、構造要求及其連接材料的選用
3.4.1 焊縫連接的構造要求
3.4.2 螺栓連接和鉚釘連接的構造要求
3.4.3 焊縫連接計算
3.4.4 螺栓(鉚釘)連接計算
3.4.5 組合工字梁翼緣連接
3.4.6 梁與柱的剛性連接
3.4.7 連接節(jié)點處板件的計算
3.5 鋼與混凝土組合梁、組合板及混合結構設計
3.5.1 鋼與混凝土組合梁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
3.5.2 鋼與混凝土組合梁設計的構造要求
3.5.3 鋼與混凝土組合梁抗彎設計
3.5.4 鋼與混凝土組合梁抗剪設計
3.5.5 抗剪連接件的計算
3.5.6 組合梁撓度計算
3.5.7 壓型鋼板組合樓板設計
3.5.8 混合結構設計
3.6 鋼結構的疲勞計算及其構造要求
3.6.1 鋼結構疲勞計算的一般規(guī)定
3.6.2 鋼結構的疲勞計算
3.7 塑性設計的適用范圍和計算方法
3.7.1 塑性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
3.7.2 塑性設計時構件截面板件寬厚比限值
3.7.3 塑性設計時的允許長細比
3.7.4 構件的計算
3.8 鋼管結構計算
3.8.1 構造要求及一般規(guī)定
3.8.2 支管與主管的連接焊縫計算
3.8.3 桿件和節(jié)點承載力
3.9 鋼結構的防銹、隔熱和防火措施
3.10 鋼結構的制作、焊接、運輸和安裝
3.11 單層鋼結構廠房抗震設計
3.11.1 一般規(guī)定
3.11.2 抗震驗算
3.11.3 抗震構造措施
參考文獻
第4章 砌體結構與木結構
4.1 砌體的分類及其力學性能
4.1.1 砌體的分類
4.1.2 材料強度等級
4.1.3 砌體的計算指標
4.2 基本設計規(guī)定
4.2.1 設計原則
4.2.2 房屋的靜力計算
4.2.3 耐久性規(guī)定
4.3 無筋砌體構件的承載力計算
4.3.1 受壓構件
4.3.2 局壓構件
4.3.3 軸心受拉構件
4.3.4 受彎構件
4.3.5 受剪構件
4.4 圈梁、過梁、墻梁及挑梁的設計方法
4.4.1 圈梁
4.4.2 過梁
4.4.3 墻梁
4.4.4 挑梁
4.5 配筋磚砌體的設計方法
4.5.1 網(wǎng)狀配筋磚砌體構件
4.5.2 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面層或鋼筋砂漿面層的組合砌體構件
4.5.3 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組成的組合磚墻
4.6 配筋砌塊砌體的設計方法
4.6.1 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
4.6.2 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
4.6.3 構造規(guī)定
4.7 砌體結構的構造要求
4.7.1 墻、柱的高厚比
4.7.2 一般構造要求
4.7.3 框架填充墻
4.7.4 夾心墻
4.7.5 防止或減輕墻體開裂的主要措施
4.8 砌體結構構件抗震設計
4.8.1 一般規(guī)定
4.8.2 磚砌體構件
4.8.3 混凝土砌塊砌體構件
4.8.4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抗震構件
4.8.5 配筋砌塊砌體抗震墻
4.9 常用木結構的構件、連接計算和構造要求
4.9.1 木結構構件的計算
4.9.2 木結構連接的計算
參考文獻
第5章 地基與基礎
5.1 地基基礎設計原則
5.1.1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
5.1.2 地基基礎設計內容
5.1.3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定
5.1.4 荷載規(guī)定
5.2 土的工程性質指標和巖土的分類
5.2.1 土的物理性質指標
5.2.2 土的物理狀態(tài)指標
5.2.3 土的其他工程特性指標
5.2.4 巖土的工程分類
5.3 土中應力計算
5.3.1 自重應力
5.3.2 基底壓力和基底附加壓力
5.3.3 地基中的附加應力
5.4 地基最終變形量計算
5.4.1 單一土層的變形計算
5.4.2 單向壓縮分層總和法
5.4.3 《規(guī)范》推薦的最終變形計算法
5.5 擋土墻土壓力與穩(wěn)定性分析
5.5.1 土壓力產生的條件及種類
5.5.2 朗肯土壓力理論
5.5.3 《規(guī)范》推薦的土壓力計算方法
5.5.4 擋土墻設計
5.5.5 地基穩(wěn)定性計算
5.6 地基承載力計算
5.6.1 地基承載力的有關概念
5.6.2 地基承載力的確定
5.6.3 地基承載力的驗算
5.7 巖土工程勘察簡介
5.7.1 巖土工程勘探方法
5.7.2 巖土工程測試
5.8 天然地基上的淺基礎設計
5.8.1 基礎埋置深度
5.8.2 無筋擴展基礎設計
5.8.3 擴展基礎——墻下條形基礎設計
5.8.4 擴展基礎——柱下獨立基礎設計
5.8.5 鋼筋混凝土聯(lián)合基礎設計
5.8.6 柱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設計
5.8.7 高層建筑筏形基礎設計
5.9 樁基礎設計
5.9.1 樁基礎的基本概念
5.9.2 樁的豎向承載力的確定——《規(guī)范》方法
5.9.3 樁基礎的承載力驗算——《規(guī)范》方法
5.9.4 樁基沉降計算——《規(guī)范》方法
5.9.5 樁基承臺設計與計算——《規(guī)范》方法
5.9.6 巖石錨桿基礎——《規(guī)范》方法
5.9.7 樁基計算——《樁規(guī)》方法
5.10 軟弱地基處理
5.10.1 土的擊實性與壓實填土
5.10.2 地基處理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修正
5.10.3 換填墊層法
5.10.4 預壓法
5.10.5 強夯法和強夯置換法
5.10.6 振沖法
5.10.7 砂石樁法
5.10.8 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法
5.10.9 夯實水泥土樁法
5.10.1 0水泥土攪拌法
5.10.1 1高壓噴射注漿法
5.10.1 2石灰樁法
5.10.1 3灰土擠密樁法和土擠密樁法
5.10.1 4柱錘沖擴樁法
5.10.1 5復合地基的概念和各種方法匯總
5.11場地、液化與地基基礎的抗震驗算
5.11.1 場地、地基和基礎
5.11.2 天然地基和基礎
5.11.3 液化土與軟土地基
5.11.4 低承臺樁基礎抗震承載力驗算
參考文獻
第6章 高層建筑結構和高聳結構
6.1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規(guī)定
6.1.1 一般規(guī)定
6.1.2 房屋適用高度與高寬比
6.1.3 結構布置
6.1.4 樓蓋結構
6.1.5 水平位移要求和位移限值
6.1.6 構件承載力設計表達式
6.1.7 結構的設防要求和抗震等級
6.1.8 特一級鋼筋混凝土構件
6.1.9 結構抗震性能設計
6.1.1 0抗連續(xù)倒塌設計
6.2 高層結構計算分析
6.2.1 一般規(guī)定
6.2.2 荷載效應組合
6.2.3 構件內力的調整
6.2.4 重力二階效應與結構整體穩(wěn)定
6.2.5 結構變形驗算
6.3 框架結構設計
6.3.1 框架結構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
6.3.2 框架梁設計
6.3.3 框架柱設計
6.3.4 框架梁柱節(jié)點核心區(qū)截面抗震驗算
6.3.5 鋼筋的錨固和連接
6.4 剪力墻結構設計
6.4.1 一般設計原則
6.4.2 剪力墻設計
6.4.3 連梁的設計
6.5 框架及板柱-剪力墻結構設計
6.5.1 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
6.5.2 板柱-剪力墻結構設計
6.6 筒體結構設計
6.6.1 一般規(guī)定
6.6.2 框架-核心筒結構
6.6.3 筒中筒結構
6.7 復雜高層建筑結構設計
6.7.1 一般規(guī)定
6.7.2 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
6.7.3 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
6.7.4 錯層結構
6.7.5 連體結構
6.7.6 豎向體型收進、懸挑結構
6.8 混合結構設計
6.8.1 一般規(guī)定
6.8.2 結構布置
6.8.3 結構設計
6.8.4 構件設計
6.9 高聳結構設計
6.9.1 基本規(guī)定
6.9.2 荷載與作用
6.9.3 鋼塔架和桅桿結構
6.9.4 混凝土圓筒形塔
6.10 多層和高層建筑鋼結構設計
6.10.1 結構體系和布置
6.10.2 作用效應計算
6.10.3 鋼構件設計
6.10.4 節(jié)點設計
參考文獻
第7章 橋梁結構
7.1 橋梁結構的總體布置
7.1.1 概述
7.1.2 橋梁橫斷面設計
7.1.3 橋梁平面設計
7.1.4 橋梁縱斷面設計
7.1.5 橋面系布置
7.2 橋梁結構設計荷載及荷載組合
7.2.1 永久作用
7.2.2 可變作用
7.2.3 偶然作用
7.2.4 荷載組合
7.3 鋼橋基本構件的設計與計算
7.3.1 鋼橋的材料
7.3.2 設計方法
7.3.3 結構構件的強度計算
7.3.4 構件的疲勞驗算
7.4 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承載力計算
7.4.1 材料
7.4.2 承載力計算
7.5 鋼筋混凝土梁式橋的設計計算
7.5.1 行車道板計算
7.5.2 鋼筋混凝土主梁的計算
7.5.3 撓度、預拱度計算
7.6 橋梁墩臺的設計
7.6.1 橋梁墩臺上的作用和作用組合
7.6.2 重力式橋墩計算
7.6.3 樁柱式橋墩的計算
7.6.4 柔性墩計算
7.7 橋梁支座設計與計算
7.7.1 支座的布置
7.7.2 支座的計算
7.8 橋梁抗震設計
7.8.1 橋梁抗震設防目標及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
7.8.2 橋梁抗震設計基本烈度規(guī)定
7.8.3 地震力的計算
7.8.4 抗震強度和變形驗算
7.8.5 抗震措施和對策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