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驗表明污染場地由于遺留在現(xiàn)場的危險廢物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的 污染,其再利用和再開發(fā)程序復雜、風險較大。如果管理不善對環(huán)境和公眾 健康可能構成巨大威脅。因此,為了減少污染場地再開發(fā)的風險,減輕對環(huán) 境和公眾健康的壓力,非常必要對污染場地進行科學的風險管理和修復。同 時發(fā)達國家經驗進一步表明合理安全開發(fā)污染場地有利于緩解經濟社會發(fā)展 用地的需求,對保護農用耕地也將起到積極作用。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急劇的城市擴張和迅猛的土地需求。同時,為了重組老舊的重污染行業(yè)和保護城市環(huán)境和公眾健康,很多工廠被遷至 城市郊區(qū),給中心城區(qū)留下了大量的污染場地。中國污染場地的管理和修復 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段廴緢龅毓芾砼c修復》 旨在介紹和總結國際經驗和教訓,供中國污染場地管理和修復借鑒?!段廴緢龅毓芾砼c修復》綜述了四個不同地區(qū)污染場地的管理框架:北 美(美國、加拿大),亞洲(日本、中國臺灣地區(qū)),歐洲(歐盟、英國、德國、荷蘭)和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美國:美國污染場地修復的框架主要包括1980年通過的《綜合環(huán)境反應、賠償與責任法》,更多時候被簡稱為《超級基金法》?!冻壔鸱ā反_ 立了“污染者付費原則”,規(guī)定不同當事人(在法律上被定義為“潛在責任 方”)承擔修復此前遺留的被污染場地的責任。此外,《超級基金法》授權 美國環(huán)境保護局,可以強制任一潛在的責任方支付場地的修復費用,包括沒 有直接造成污染的該塊土地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場地修復費用的分擔和責任 的分攤將在各潛在責任方之間解決。該法對美國污染場地修復和企業(yè)環(huán)境行 為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早期法案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包括:引起大量的法律訴訟,使小企業(yè)承受不公平的負擔;州政府和當?shù)厣鐓^(qū)的參 與不充分(主要行動由聯(lián)邦政府負責)等。特別是由于潛在的責任方可能承擔 無限且不確定的責任,這使得投資者和開發(fā)商望而卻步,致使污染場地閑置,無法開發(fā),最終變成“棕地”。該法的這些缺點,已逐步通過后來對超級 基金計劃的多輪修正和改革得以糾正,其中包括2002年的《小規(guī)模企業(yè)責任 減輕和棕地振興法》和其他與棕地有關的多個項目和計劃。修改后的《超級 基金法》受到各利益相關方的歡迎,這些修正和改革對于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 國家具有實際借鑒意義。此外,美國《超級基金法》的經驗教訓還包括:場 地污染復雜、風險各異、制定修復標準要科學現(xiàn)實。污染場地的修復技術含 量要求較高,因而修復成本也很高;科學的風險管理在很多情況下比場地修 復更為有效,如控制現(xiàn)有污染擴散。加拿大:加拿大的政策框架高度分散,因為污染場地管理是各省的責任。因此,聯(lián)邦的參與僅僅限于提供基金、技術援助以及制定聯(lián)邦指導方針。由于所有具有管轄權的省份均參與并主導污染場地的管理,加拿大的政策框 架凸顯了污染場地管理的復雜性,也為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提供了一種值得 參考的管理模式。亞洲: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qū)在政策上主要沿襲了美國的基本模式,但又 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了有效的改良。它們將農業(yè)用地污染場地和工業(yè)污染場 地分開立法管理,值得我們研究如何面對中國國情和借鑒國際經驗。歐洲:歐盟各成員國的污染場地管理政策差異較大。盡管歐盟正在考慮 制定新的土地框架指令,計劃通過這一指令由歐盟統(tǒng)一負責污染場地的管理,但困難重重,凸顯地區(qū)差異對管理框架的影響。本書選定的3個成員國(英 國、德國和荷蘭)的政策各有特色。英國比美國更客觀現(xiàn)實,較早采取了基 于風險管理的污染場地管理方法。例如,在設定一個污染場地的修復目標時,應考慮該場地的未來用途和經濟效益。荷蘭和德國政策的突出特點在于它 們把土壤看作不可再生資源,并把土地修復的過程視為恢復土壤特定功能的 過程。它們將修復目標和土地規(guī)劃相結合的理念值得中國借鑒和推廣。拉丁美洲:與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相似,拉丁美洲目前還沒有針對受污染場 地修復和再開發(fā)的專門的、全面的法律法規(guī)。不過,巴西和墨西哥等國家正 在努力解決污染場地修復和再開發(fā)的問題。它們的經驗代表了發(fā)展中國家場 地修復的成長歷程。中國要有效解決大量且嚴重的污染場地問題,有必要從其他國家吸取處 理類似問題的經驗和教訓,加快建立一個科學實用的國家污染場地管理框架。在過去的30多年中,許多發(fā)達國家都建立了污染場地的政策框架和實施了 相應的管理系統(tǒng)或實施細則,也不可避免地犯了許多錯誤,走過許多彎路,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些經驗和教訓都值得中國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