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飛機振動和噪聲載荷的預計、測試技術1.1 概述1.2 振動載荷預計技術1.2.1 飛機振動載荷的工程經驗預計方法1.2.2 統(tǒng)計能量方法振動(噪聲)預計1.3 動載荷識別法1.3.1 研究基礎1.3.2 動載荷識別的頻域方法和時域方法1.3.3 廣義正交多項式在動載荷識別理論中的應用1.3.4 典型彈艙結構模型分布動載荷識別l.4 飛機振動環(huán)境測試技術1.4.1 環(huán)境振動測試方法1.4.2 振動數(shù)據(jù)分析1.4.3 沖擊測試方法1.4.4 動應變振動測試方法1.5 飛機噪聲載荷預計技術1.5.1 航空聲環(huán)境1.5.2 動力裝置噪聲預計方法1.5.3 邊界層壓力脈動噪聲預計方法1.5.4 空腔噪聲預計方法1.5.5 武器發(fā)射噪聲預計方法1.5.6 艙內噪聲預計方法1.5.7 噪聲載荷預計軟件簡介1.6 空腔噪聲載荷CFD預計方法1.6.1 空腔噪聲載荷的背景1.6.2 空腔流動特征1.6.3 計算方法1.6.4 驗證1.7 飛機聲載荷測試技術1.7.1 地面試驗聲載荷測量方法1.7.2 航空聲飛行試驗聲載荷測量方法1.7.3 空腔噪聲測試方法1.7.4 飛機艙內噪聲測試技術1.7.5 飛機外場噪聲測試技術參考文獻第2章 飛機動強度綜合設計技術2.1 概述2.2 飛機動強度設計準則、判據(jù)和流程2.2.1 飛機動強度設計準則、判據(jù)2.2.2 飛機動強度設計流程2.3 飛機結構振動疲勞設計、試驗技術2.3.1 飛機振動疲勞分析方法2.3.2 飛機振動疲勞載荷譜編制方法2.3.3 飛機抗振動疲勞設計技術2.3.4 振動試驗驗證技術2.4 飛機結構抗聲疲勞設計與試驗技術2.4.1 飛機結構的聲疲勞問題2.4.2 飛機結構抗聲疲勞設計過程簡介2.4.3 飛機結構抗聲疲勞設計方法2.4.4 飛機結構聲疲勞試驗技術參考文獻第3章 飛機結構動力學設計技術3.1 概述3.2 基于頻率和響應飛機部件的設計技術3.2.1 結構頻率優(yōu)化方法3.2.2 響應優(yōu)化設計方法3.2.3 武器發(fā)射響應分析3.2.4 復合材料機翼的動態(tài)特性3.2.5 發(fā)射導彈時的載荷情況3.2.6 沖擊載荷的響應計算結果3.2.7 沖擊響應的分析討論3.3 飛行器結構動力學建模分析與試驗綜合建模技術3.3.1 飛行器結構動力學建?;静襟E3.3.2 模型修改3.3.3 結構動力學模型修正3.3.4 參數(shù)性模型修正的靈敏度分析3.3.5 基于實測頻響函數(shù)的飛行器結構綜合建模方法3.4 飛機結構阻尼建模技術3.4.1 描述飛機結構阻尼的模型3.4.2 飛機結構阻尼模型的試驗建模方法3.4.3 附加集中阻尼器后的阻尼模型3.4.4 考慮阻尼時飛機結構的動力學分析3.4.5 有阻尼飛機結構的物理一狀態(tài)混合空間中的實模態(tài)綜合技術3.5 考慮阻尼的飛行器結構動力學優(yōu)化設計技術3.5.1 針對提高結構阻尼特性的優(yōu)化設計技術3.5.2 模態(tài)阻尼優(yōu)化設計及配置3.5.3 附加阻尼材料的優(yōu)化設計技術3.6 多約束條件下動力學綜合優(yōu)化設計技術3.6 ,l多約束條件動力學綜合優(yōu)化設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3.6.2 頻率和振型約束下的結構動力學優(yōu)化設計3.6.3 多約束條件下的約束阻尼結構的拓撲優(yōu)化3.7 分析軟件簡介3.7.1 自由度匹配3.7.2 模型評估參考文獻第4章 液壓/燃油管系結構動強度分析與試驗技術4.1 概述4.2 管系結構動力學建模和分析技術4.2.1 流固耦合動力學建模和分析技術4.2.2 環(huán)境振動動力學建模和分析技術4.3 管系結構動強度分析技術4.3.1 液壓/燃油直管結構固有頻率計算4.3.2 振動疲勞壽命分析技術4.4 管系結構動強度試驗技術4.4.1 基于環(huán)境振動的管系結構動強度試驗技術4.4.2 基于液壓沖擊/壓力脈動作用下的管系結構動強度試驗技術4.5 管系結構振動控制技術4.5.1 液壓/燃油管系結構動強度設計原則4.5.2 液壓/燃油管系結構振動控制技術4.6 管系振動故障模式及排除方法4.6.1 管系振動故障模式4.6.2 管系振動故障排除方法4.6.3 國內已有管系振動故障實例分析參考文獻第5章 s形進氣道抗振動疲勞設計動力學優(yōu)化分析與驗證技術5.1 概述5.2 s形進氣道氣動載荷特點分析及其風洞試驗技術5.2.1 s形進氣道氣動載荷特點及預計方法5.2.2 s形進氣道脈動壓力風洞試驗研究5.3 s形進氣道結構動力學優(yōu)化分析技術5.3.1 典型結構動力學有限元建模技術5.3.2 典型結構振動特性分析技術5.3.3 典型結構噪聲響應分析技術5.4 s形進氣道典型結構件振動疲勞壽命分析與驗證技術5.4.1 典型結構振動疲勞試驗件設計方法5.4.2 典型結構振動疲勞壽命分析技術5.4.3 典型結構件振動疲勞試驗驗證技術參考文獻第6章 雙垂尾防抖振動力學設計與驗證技術6.1 概述6.2 雙垂尾抖振機理風洞試驗研究技術6.2.1 風洞試驗模型6.2.2 風洞及試驗設備6.2.3 風洞試驗過程6.2.4 風洞試驗結果與分析6.2.5 風洞試驗結論6.3 雙垂尾抖振影響參數(shù)風洞試驗研究技術6.3.1 風洞試驗模型6.3.2 風洞及試驗設備6.3.3 測量方法6.3.4 風洞試驗過程6.3.5 風洞試驗結果與分析6.3.6 風洞試驗研究結論6.3.7 邊條翼布局雙垂尾抖振響應工程估算軟件6.4 垂尾抖振響應計算技術6.4.1 垂尾抖振載荷的cFD計算方法6.4.2 垂尾抖振響應計算基本理論6.4.3 抖振響應計算基本步驟6.4.4 抖振響應計算的Nastmn二次開發(fā)實現(xiàn)方法6.4.5 計算程序簡介和算例6.5 雙垂尾抖振被動減緩技術6.5.1 剛度修改的被動減緩方法6.5.2 垂尾局部剛度修改前后的算例對比6.5.3 雙垂尾抖振被動減緩風洞試驗技術6.6 雙垂尾抖振主動控制技術6.6.1 雙垂尾抖振主動控制技術發(fā)展6.6.2 雙垂尾抖振主動控制技術及試驗驗證6.7 后機身結構動態(tài)疲勞試驗技術6.7.1 動態(tài)疲勞試驗技術研究的必要性6.7.2 國內外現(xiàn)狀6.7.3 飛機尾翼和后機身動態(tài)疲勞試驗方法參考文獻第7章 飛機內埋彈艙抗振動疲勞設計與控制技術7.1 概述7.2 內埋彈艙結構振動/聲耐久性設計技術7.2.1 現(xiàn)代飛機內埋彈艙的結構特點7.2.2 內埋彈艙的動載荷模型及分布動載荷動態(tài)標定7.2.3 含運動部件的內埋彈艙動力學分析7.2.4 內埋彈艙動力學分析和結構壽命分析流程7.3 內埋彈艙振動/噪聲主動控制技術7.3.1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7.3.2 振動主動控制的分類7.3.3 結構振動主動控制的控制算法7.3.4 內埋彈艙結構振動控制風洞驗證試驗參考文獻第8章 半主動起落架及緩沖系統(tǒng)設計技術8.1 概述8.1.1 簡介8.1.2 半主動控制技術發(fā)展與現(xiàn)狀8.2 半主動起落架緩沖系統(tǒng)結構設計技術8.2.1 緩沖器工作特性8.2.2 緩沖系統(tǒng)特性分析8.2.3 半主動起落架緩沖系統(tǒng)結構設計8.2.4 半主動控制系統(tǒng)8.2.5 半主動控制起落架系統(tǒng)最優(yōu)控制8.3 半主動起落架緩沖系統(tǒng)著陸品質和滑行載荷預計技術8.3.1 著陸載荷預計技術8.3.2 滑跑載荷預計技術8.4 半主動起落架緩沖性能試驗驗證技術8.4.1 試驗目的8.4.2 試驗設備8.4.3 試驗參數(shù)8.4.4 試驗內容8.4.5 落震試驗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