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農(nóng)業(yè)科學植物保護植物抗病蟲育種

植物抗病蟲育種

植物抗病蟲育種

定 價:¥49.00

作 者: 尼科斯 等著 張紅生 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植物保護

ISBN: 9787030355782 出版時間: 2012-09-28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8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植物抗病蟲育種》系統(tǒng)地介紹了植物抗病蟲育種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并輔以研究實例和試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包括導論、坐鎮(zhèn)以待的有害生物、對病原生物和寄生物的天然防御、植物病原生物互作的基本概念、抗性機制的多樣性、不同類型的有害生物、如何選育抗病蟲新品種共七章?!吨参锟共∠x育種》既考慮了當前的教學需要,又注重聯(lián)系實際育種中遇到的問題。《植物抗病蟲育種》可作為高等農(nóng)林院校植物科學領(lǐng)域遺傳育種及植物保護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植物育種公司或育種研究所從事植物抗病蟲育種的專業(yè)人員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Rients Niks(1953)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植物育種系助理教授。1976年畢業(yè)于瓦赫寧根大學植物育種專業(yè),在Jan Parlevliet指導下進行大麥-大麥葉銹病部分抗性方面的研究,并獲得碩士(1978)和博士(1983)學位。1981年曾在國際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改良中心(ICARDA,敘利亞)進行兩年的博士后研究,從事硬粒小麥改良項目的研究。1983年Jan Parlevliet受聘為瓦赫寧根大學植物育種研究室全職教授后,Rients接替了Jan的工作,繼續(xù)進行大麥部分抗性(數(shù)量性狀抗性)的研究,他同時進一步開設(shè)了抗病育種課程,在荷蘭、西班牙、南美、南非、肯尼亞、伊朗、泰國和中國等地多次講授植物育種課程。已發(fā)表100余篇有關(guān)持久抗性機制以及相關(guān)研究論文和書籍章節(jié)。Jan Parlevliet(1932)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植物育種系退休教授。1960年畢業(yè)于瓦赫寧根大學植物育種專業(yè)。然后他在聯(lián)合利華(Unilever)從事菠菜生理方面研究,并獲得博士學位(1967)。1967~1971年作為育種家在肯尼亞莫羅皮瑞松/除蟲菊試驗站(Pyrethrum Experiment Station)工作,期間育成多個優(yōu)良株系和品種,并成功推廣用于生產(chǎn)天然殺蟲劑。1971年,Jan進入瓦赫寧根大學植物育種系工作,從事持久抗性的研究和抗性育種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研究大麥-大麥葉銹病互作體系,該體系中持久抗性基因與非持久主效抗性基因同時存在。與此同時,Jan開始進行多個寄主病原生物互作體系研究,包括小麥、水稻、玉米、豆類、土豆、花生等寄主及真菌、卵菌、細菌、病毒及線蟲等病原生物,持久抗性一直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1995年Jan退休,但仍然參與安第斯地區(qū)(Andean Region)的植物育種項目研究,該項目旨在加強當?shù)囟喾N作物持久抗病性的研究。共發(fā)表130多篇研究論文和書籍章節(jié)。Pim Lindhout(1953)畢業(yè)于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生物化學專業(yè)。1985年,以《苜蓿煙草病毒RNA1的翻譯》為論文題目獲得博士學位。他就職于瓦赫寧根大學園藝植物育種中心(Institute for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荷蘭語:IVT)進行番茄育種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真正的“番茄學家”。由他發(fā)起并組織了多個跨學科科研項目,以揭示不同園藝作物,尤其是番茄的重要農(nóng)藝性狀的遺傳機制。1994年,Pim自1985年受聘為瓦赫寧根大學植物育種助理教授,主要從事數(shù)量性狀的鑒定和定位及植物育種新技術(shù)的開發(fā)應用。他負責協(xié)調(diào)全國植物基因組計劃(CBSG)中番茄基因組學研究。已發(fā)表100余篇論文。2006年P(guān)im成為蔬菜育種公司德瑞特種子公司(DeRuiter Seeds)研發(fā)部門負責人,這引起了孟山都(Monsanto)公司的注意,為了增強蔬菜方面的實力,2008年孟山都公司并購了德瑞特種子公司。不久Pim成為孟山都公司蔬菜育種部的負責人,2010年離職。目前他在一家植物育種新技術(shù)開發(fā)公司中擔任經(jīng)理。Yuling Bai(1964)瓦赫寧根大學植物育種系助理教授。1988年畢業(yè)于中國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植物遺傳育種專業(yè)并獲得第一個碩士學位,1995年受聘為該校副教授。1997年來到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學習生物技術(shù)并獲得第二個碩士學位(2000),2004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和博士后階段工作是番茄對番茄白粉病抗性的遺傳及抗性機制的研究。2007年受聘為瓦赫寧根大學植物育種系助理教授,并建立“茄科抗性育種研究組”,擔任組長,她的研究集中在茄科植物(包括土豆、番茄和辣椒)對不同病原生物的抗病遺傳和分子機制。研究目標是將科學研究結(jié)果應用于育種實踐:通過發(fā)展育種新策略和開發(fā)新技術(shù)來提高育種效率。此外,她還承擔了瓦赫寧根大學以及中國和西班牙等國家?guī)讉€大學的植物遺傳育種相關(guān)課程的教學工作。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原書前言
第一章 導論
1.1 學習指導
第二章 坐鎮(zhèn)以待的有害生物
2.1 病害的概念
2.2 病原生物的分類
第三章 對病原生物和寄生物的天然防御
3.1 避害性
3.2 抗害性
3.3 耐害性
第四章 植物-病原生物相互作用:基本概念
第五章 抗性機制的多樣性
5.1 引言
5.2 廣譜抗性
5.3 非寄主抗性
5.3.1 定義
5.3.2 寄生能力
5.3.3 寄主范圍
5.3.4 ?;?br />5.3.5 非寄主抗性的遺傳
5.3.6 非寄主抗性的機制
5.4 寄主抗性
5.4.1 過敏反應型抗性
5.4.2 部分抗性
第六章 不同類型的有害生物
6.1 脊椎動物
6.2 昆蟲和螨類
6.3 線蟲
6.4 寄生性植物
6.5 (半)活體營養(yǎng)型真菌和卵菌
6.6 死體營養(yǎng)型
6.7 維管束萎蔫
6.8 細菌
6.9 植原體和立克次氏體
6.10 病毒
6.11 類病毒
第七章 如何選育抗病蟲新品種
7.1 抗性基因的導入是否值得
7.2 如何獲得抗性資源
7.2.1 抗性資源的收集
7.2.2 獲得抗性的策略1:誘導突變體
7.2.3 獲得抗性的策略2:利用基因工程進行遺傳修飾
7.3 抗性鑒定的場所
7.3.1 室內(nèi)鑒定或室外鑒定
7.3.2 離體篩選
7.4 抗性鑒定的時期
7.4.1 苗期或成株期
7.4.2 離體接種部位
7.5 抗性鑒定的接種方法
7.6 如何選擇接種物的組成
7.6.1 混合菌株
7.7 潛育
7.8 病蟲害級別評價:抗病蟲評價包括哪些方面
7.8.1 數(shù)量性狀
7.8.2 質(zhì)量性狀
7.8.3 組織學特性
7.9 需要注意的問題
7.9.1 生育期差異
7.9.2 小區(qū)干擾
7.9.3 接種量
7.9.4 鑒定時間
7.10 植物防御策略選擇
7.10.1 避害性
7.10.2 耐害性
7.10.3 廣譜抗性
7.10.4 過敏反應型抗性
7.10.5 部分抗性
7.10.6 總結(jié)
7.11 抗性育種的選擇方法
7.11.1 在育種過程中的哪個階段進行選擇
7.11.2 回交
7.11.3 輪回選擇
7.11.4 分子標記的應用
7.12 如何更科學地利用非持久性抗性
7.12.1 引言
7.12.2 抗性基因聚合
7.12.3 抗性基因的多樣性
7.12.4 多系品種和混合品種
7.12.5 綜合防治
7.13 抗性育種與生物防治相結(jié)合
練習題答案
專業(yè)術(shù)語表
拉丁名中文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
原書作者介紹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