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晚清第一重臣,安徽合肥人氏。以他的話來說,“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在其鼎盛時期,更是“坐鎮(zhèn)北洋,遙執(zhí)朝廷”,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俾斯麥”。梁啟超先生曾有言:“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辈⒁酝炻?lián)悼念之:“太息斯人去,蕭條徐泗空,莽莽長淮,起陸龍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然而,李鴻章一生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作為所謂的“中興名臣”,他曾力圖挽救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積極參加鎮(zhèn)壓太平軍和捻軍的活動,后主張“自強”與“求富”、改革吏治、興辦新學、推進洋務、創(chuàng)建海軍,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可是,他所處的時代,朝廷腐敗、社會動蕩、列強環(huán)伺、國勢危殆,以其個人能力無法達到理想境地,尤其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后黨”專制腐朽,朝廷上下一片黑暗。面對無法挽回的敗局,李鴻章徒喚無奈。有人稱之為“救國有術,回天無力”,倒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