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中朗誦》是作者的自選的100首詩歌作品。作者的詩作充滿感情,四季、樹葉、落日、屋頂、小路都被詩人吟詠。他的詩讓你能感覺到美與幸福,讓人感動并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作者的詩有生命也有溫情,有憂郁也有歡笑。他的詩含蓄、節(jié)制,但富有隱喻性與彌漫力,好的詩歌是應該有這樣的資質。蔣三立詩歌的核心與主旨:有對于生命的悲憫與禮贊,有對于時光與記憶的追想,還有對于存在的領悟與經驗。他以自我的生命境遇去體悟自然,以自然的法則與萬象去擬喻自身,他實現了生命世界的互通與穿越,主體與鏡像之間的交會與投射,如同莊子"齊一"的觀物方式,也如同王國維所描述的"有我"與"無我"兩種境界的合一。他詩歌中的生命形態(tài),是如此齊整又錯落地融于一體,讓人不時生發(fā)出無言的感動,沉陷于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緒。他喜愛描寫最微小的生命:在《夏夜》、《春天的小徑》、《我無法對秋天訴說》、《多想蜻蜓一樣在漂浮的落葉上做一個夢》、《大地情深》中,他反復地寫到"卑微閃爍的螢火蟲",寫到"穿越無數季節(jié)的昆蟲",寫到"溪水里游動的小魚",寫到"干旱小徑上鉆出泥土的蚯蚓",寫到"四處覓食的瓢蟲、一長隊負重的螞蟻",寫到"知了在柳枝上的哀鳴","蜻蜓一樣睡在一片紅紅的落葉上"……當然,還有牛羊、莊稼、農人,鄉(xiāng)間以及自然中一切善良而溫和的、卑微而安詳的生命。每當寫到這些,他總會由衷地流露出贊美、熱愛、認同和憐憫,并且從中獲得啟示與激勵,得到滿足與安寧。他的詩歌像"奔流于大自然的,突然從底部和下層生長出來的樹干與鮮花"一樣。這樣的詩歌讓人心靈得到寧靜,并獲得獨特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