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佛教的基本知識
一、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產生年代及其傳播
二、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
三、佛教的基本教義
四、佛教所供奉的神
五、佛教的節(jié) 日
第三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并不斷本土化的過程
一、佛教傳入中國的傳說與路徑
二、佛教在中國傳播中不斷本土化的過程
三、佛教在中國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第四章 從兩個傳統看佛教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第一節(jié)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形成
一、禪宗南宗的出現及其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意義
二、中國化禪宗的理論創(chuàng)新
第二節(jié) 禪宗在傳統文人士大夫中的影響--以蘇東坡為個案
一、簡易化
二、生活化--道在平常日用中
三、心靈化--過世俗的生活而以禪悅為味
四、智慧化--勘破名利、隨緣適性
五、審美化--禪境即詩境
六、非宗教化--重"治心"而非求解脫
第三節(jié) 佛教對中國古代下層民眾的影響
一、佛教傳人中土以后民間化的過程
二、佛教對中國普通民眾信仰觀念的影響
三、中古社會民眾所熱衷的佛事活動
第四節(jié) 從"凈土宗"的普及和"觀音"形象的改變看中國世俗大眾對佛教的基本態(tài)度
一、尋求方便性
二、認同實用性
三、神祗系統的融攝性
四、娛樂性與社交性
第五章 從兩個傳統看佛教在近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
第一節(jié) 精英佛教的現代轉型--"人間佛教"的提倡
一、"人間佛教"的提出
二、"人間佛教"提出的背景
三、"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視角和意義解讀
第二節(jié) 近現代精英佛教的一些新特點
一、社會變革態(tài)勢下新觀念佛教的形成
二、新的信仰和修行方式--"居士佛教"的興起
三、叢林寺僧的人世轉向--以敬安詩僧為個案
第三節(jié) 人性與佛性--現代作家對佛教文學主題的新探索
一、信仰與欲望、超拔與沉淪中輾轉呻吟的苦魂
二、表現自在天然的人性和內在的生活歡樂
三、現代作家自身表現出的人性與佛性力量的角逐與抗衡
第四節(jié) 近現代民間佛教
一、近現代民間佛教的信仰對象和信仰方式趨于定型
二、近現代民間佛教世俗化的傾向
三、近現代民間佛教民俗化的傾向
第六章 佛教在當代社會的新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當代精英佛教的新走向
一、當代佛教的修復與繼承
二、當代佛教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第二節(jié) 當代佛教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宗教搭臺,經濟唱戲--當代佛教的商業(yè)化
二、僧眾隊伍信仰淡化、過度世俗化的問題
三、現代傳媒手段和生活方式對僧侶的影響
第三節(jié) 當代文人與佛教的關系--以戴厚英和賈平凹為個案
一、信念型的作家戴厚英
二、修養(yǎng)型的作家賈平凹
第四節(jié) 演藝明星信佛熱的現象及思考
一、明星信佛的內在原因
二、明星們?yōu)楹味嘈叛龇鸾?
三、明星們信佛的社會意義
第七章 道教的基本知識
一、道家與道教的區(qū)別
二、道教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道教的基本信仰和修持方法
四、道教的科禁威儀和法術
第八章 道教在上層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影響
一、道教思想源頭的重要部分來自上古知識階層
二、神仙與方術,售予帝王家--統治階級對道教的偏愛
三、道教信仰對封建知識分子的影響
第九章 道教在下層民間百姓中的影響
一、道教在形成之初的民間宗教特征
二、道教對下層百姓影響較深的思想
三、傳統社會中民間道教信仰的特色
四、道教對下層百姓的影響方式
第十章 結語
后記